三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第2页)
透过丁榕老师二十多年当班主任以及带8个班级的历程,我们能感受到丁榕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她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班主任工作,都给予了她深深爱着的学生,时至今日,她依然能够记住400个学生的名字,清楚记得每个孩子的样貌、父母情况、家庭住址以及班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丁榕老师也一直在用“我是用怎样的理念做学生‘人生导师’的?我都给了学生些什么?我是否对每一个孩子负了责”的教育追问来建设自己心中的理想班级。
也许,现实中的每个班级都不可能是满分;也许,每个班主任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正是基于对理想班级的追求,每个班主任心中都点燃了一盏明灯,指引着自己向前的方向。
[案例1-2]
有一年中秋节,我同意了孩子们在教室里搞“Party”的要求。很快,教室里便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由各种彩纸扎成的一只只创意别致的灯笼,高高挂在屋顶上;水果、蔬菜、月饼,甚至饼干、巧克力豆等,都被孩子们摆成一盘盘冷餐,大家互相品尝着,赞赏着……看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被这种温馨、愉悦、无拘无束,像“家”一样的氛围感染和打动了。突然,一个疑问袭上我的心头:为什么没有教师的命令和训导,学生却在自觉不自觉中,主动地践行了班级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呢?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中也逐渐清晰起来:因为亲子之情,家庭天然地具有了满足儿童对安全感、依恋感、存在感需要的情境。我要建设这样一个班集体,让学生作为“家庭成员”,能感受自由、安全的集体心理氛围,能从班级集体情境中获得师生、生生高水平的情感支持,从而在承担集体责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格上的存在感。后来,我把这种能给学生提供高安全感、高依恋感、高存在感,具有“家”的某些特征的班级集体情境,称为班级“家”文化。
在我新接的初一班级,开学第一天,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会放着一封用各种颜色的彩纸打印的信:时逢九月,我见到了你们——我亲爱的同学!小学校园里的你,或者星光闪耀,或者默默无闻。现在,时间正掀开一张空白的纸页,请你来书写更加动人的新篇章!从现在开始,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家要互相陪伴走过初中生活的每一天,见证彼此的每一次进步和成长……这里将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信的篇幅不长,但很快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进入新集体时的紧张和迷茫。
有个学生不吃学校午餐,让妈妈做“加餐”,偷偷在课堂上吃。我先在班里明确了校规,然后带他到教工食堂,用微波炉帮他加热饭菜,再给他热一袋牛奶,让他踏踏实实吃完了这顿饭。
有学生上自习时嘴里嚼着口香糖写作业,我走过去,把手放在他的嘴下方,悄悄告诉他可以把嘴里的东西吐在我的手上,老师帮他处理。面红耳赤的孩子立刻自己用纸包好,自习课依然安静如初。
温馨的教室布置会让学生拥有“家”一样的温馨感觉——墙上悬挂的学生全家福,绽放着孩子们的笑脸;绿色植物、小小的金鱼点缀着孩子们花季的欢乐,几只小乌龟也成了他们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
接手新班级的第一个教师节前,我都会组织学生给小学的老师写信,写写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写写刚刚开始的中学生活和今后的打算等,写上满满几大页,亲手粘好信封贴上邮票,郑重投入绿色的信筒……
每天的班级生活从晨读开始。“开讲啦”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开班”仪式上,“为集体献礼——才艺展示”活动,孩子们载歌载舞,一招一式尽显班级风采……过新年时,我会带学生回家包饺子,买菜、买肉、和面、包饺子、煮饺子……就这样,我用“家”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家”里的每一个孩子,穿越岁月,朝向有德行、有情感、有个性、能审美的方面和谐发展。
案例来源:田欣。班级“家”文化让师生共享教育幸福[J]。班主任,2015(7)
理论上来讲,对在班级里生活的学生来说,无恐惧、安全是其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一个班级建设的基本底线。但现实中,由于人自身成长的复杂性以及进而带来的教育的复杂性,又导致教育中很难保证每个孩子在教室中都能够获得心理安全。教师的某一个不经意的言语、行为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对某个孩子产生不经意的消极影响。正是考虑到学生需要安全感、依恋感及存在感,田老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构建班级“家”文化,让学生能在班级自由舒展身心,获得积极的发展。
[案例1-3]
每次接新班,总有一群青春少年围拢过来问我:“老师,哪些资料书对答题有用?”我常常被这样的问题问倒,沉吟良久仍无语可答。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即使读书也只读那些“有益分数提高”“名次迅速上升”的“教辅书”“练习册”,却因缺乏经典阅读而造成“血气不足”。
我们在许多校园里都看到过这样的标语——“为学生的一生奠基”,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能“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呢?我一直认为,乐于阅读的品性和善于阅读的能力是学生一生快乐、幸福、精神充盈的基础;那么,为师之责任,便是让学生拥有这样的品性和能力。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在“书香班级”启动仪式上,我们齐诵狄金森的这首诗,开启了我们的阅读课。接下来,我们征集班级读书会的名字,征集班级图书角的名字,征集图书角的对联。每个征集项目评选出三名最佳者。
没有喧嚣的口号,没有慷慨激昂的誓言,我们在浓浓书香中涵养静气。
每隔一段日子,我们便会安排一个时间,回望自己的阅读足迹,触摸每一个有书相伴的晨昏,嗅着书香的味道,整理阅读书目。我们或者把书名拟成对联,或者把书名串联成段,然后举行一次简单的朗诵会,在分享这些优美的语段中感受精神的富足。
一个个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书名串联成段,一本本书如一粒粒闪亮的珍珠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用心把一粒粒珍珠串成一挂美丽的项链时,每一个日子也就闪光了。于是,满室飘香!
在高中阶段,“分数”和“名次”是学生心空最重的阴霾,这些经典书籍的光芒会擦亮每一个晨昏;在学生时代,“周测”和“月考”是学生心头最重的负担,这些书籍的芬芳让很多人能够倾听到自己心灵的轻音。
在书海遨游,学生们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自信。在他们底气越来越足的时候,我开设了“百家讲坛”。假期来临前,我大张旗鼓地招聘“讲师”。这些与经典为伴、与书香同行的青春少年们跃跃欲试:黄诗颖报名主讲《红楼梦》著名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杨雯屹报名主讲《水浒传》著名片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岑积民报名主讲《三国演义》著名片段《失街亭》,宋俊泽报名主讲《天龙八部》选段,潘仕龙主讲古龙小说艺术,卢炳锋主讲《西游记》……
是什么给这些十来岁的青春少年勇气与自信——是缕缕书香!
日子在书香中滑过,一届又一届学生走出校门,踏进更宽广的校园,登上更大的讲台。我相信,一个健康的班级是有“气质”的,在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的“气质”决定班级的“气质”。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好书牵手”的引导上,用名著为学生“补气”,用经典为学生“补血”。久而久之,学生知书而达理,于是,班级许多事情不必“三令五申”,许多“问题”在书香的浸润下逐渐化解。
案例来源:黎志新。班有诗书“气”自华[J]。班主任,2013(2)
读书的宽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宽度和高度,书籍不仅可以丰富人的阅历,还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正是在读书中,学生们懂得了真善美,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个教室里的书香气息决定了在这个教室里生活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