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第2页)
解放区的干部教育,包括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前者的任务是提高在职干部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后者的任务则主要是培养干部,并争取、教育、改造知识分子。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开办了大批抗大式的干部学校,有影响的学校如东北军政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等。
三、群众教育
(一)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
苏维埃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形式多样,可分为军队和地方两种。军队中以连队为单位,按程序组织识字班,利用作战间隙学习。地方上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有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班、俱乐部、读报组、列宁室、巡回图书馆、研究会等,利用生产闲暇时间开展教育活动。
夜校是当时实行较广泛的一种形式,主要利用晚间为工农群众提供识字教育。学习规定了固定的时间、地点。毕业标准为能识字、能读报和看懂政府的指示。除识字教育外,夜校还注重政治和科学常识、写字和作文。教学方法强调学用结合。教材除识字课本外,还结合政治斗争和地方实际编写:教育部编有《成人课本》《妇女课本》等;地方编有《平民读本》《工农读本》《工农兵三字经》《初级读本》等。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教育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如冬学、民众学校、识字班、夜校、读报组、剧团、俱乐部等;教育内容包括识字、军事训练、生产知识、卫生知识等方面,以普及知识和为战争服务。
四、普通教育
(一)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普通教育
苏区的儿童享受免费的、义务的教育。苏区的普通教育以小学教育为主,实施五年制的义务教育,招收8~12岁的儿童。校名有劳动小学、列宁小学、红色小学,1934年开始一律改称列宁小学。列宁小学分为3年初级、2年高级,实行全日制和半日制。培养目标是:“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苏维埃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30]在课程上,依据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教育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原则,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此外,还必须有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苏区采取公办和民办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儿童教育的发展,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1934年,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达89710人。[31]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普通教育
小学教育非常重视抗日的政治教育,增加军事训练、政治常识,以提高青少年和群众的革命觉悟。小学教育学制5年,采取“游击小学”“两面小学”“联合小学”“流动小学”“巡回小学”“一揽子小学”等多种办学形式。
(三)解放区的普通教育
由于国民党政府军队的进攻,许多解放区的中小学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停办。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为了适应建设需要,中小学教育正规化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1948年,华北解放区的太行行署、冀中行署分别召开的中等教育会议、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三次教育会议、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山东解放区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等纷纷讨论了中等教育正规化问题。小学教育正规化则较晚提出,在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召开的华北小学教育会议上提出讨论并拟定了相关文件。经过恢复、改造,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至1948年8月,东北解放区中学已达145所,学生61898人,分别增加38%和54。4%;小学据不完全统计,有17726所,学生1688446人,分别增加72。4%和90。8%。[32]
为了造就大量管理干部以及经济建设高级人才,解放区着力于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除了举办一批抗大式训练班外,解放区对原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重组,如华北联合大学于1946年1月重设教育学院、法政学院、文艺学院、外语学院;1948年又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设立政治训练班、教育学院、文艺学院、研究部四部以及农学院、工学院;1949年组成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一所正规的综合性大学。解放区还创办了一批培养各类人才的新大学,包括沈阳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等,规定工、农、医等学院修业4年;社会科学及文艺学院修业3~4年;专修科修业2年。在课程与教学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与社会活动为辅,政治课时间占全部授课的15%。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在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提供了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成功经验。
(一)充分利用群众力量办学
由于革命根据地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而根据地人民群众又有着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为此,在有限的教育条件下,只有充分依靠群众力量办学,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才能推动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毛泽东非常赞赏这种做法,曾多次提及,他指出,为了完成提高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的伟大任务,“主要在于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而政府给以恰当的指导与调整”[33]。事实证明,革命根据地在办学经费、设施、场地等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群众的力量,同时也尊重群众对学校的管理,考虑人民群众对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通过办夜校、识字班、冬学、村小学等多种因地、因时制宜的方式,使根据地在普及教育、识字扫盲教育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二)始终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始终围绕着革命战争来制定和贯彻,把培养政治觉悟高、军事才能强、文化知识高的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使他们成为战争的骨干力量。因此,革命根据地重视成人教育高于儿童教育,干部教育高于群众教育,如抗日民主根据地直接实施“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教育政策。革命根据地教育内容也始终服从于战争的需要,侧重于军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抗战爱国教育、对敌斗争教育等,还编写了许多与革命战争密切相关的教材。此外,在学制、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革命根据地教育灵活多样、因陋就简、边战斗边学习,也正是基于革命战争这个特殊环境的考虑。
(三)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
为了维持革命根据地的生存以及满足战争的物质需求,革命根据地教育强**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教育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如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青年一边学习革命的理论,一边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参加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开垦了上千亩的荒地,这不仅使青年受到锻炼,也创造出物质财富。同时,为适应生产需要,根据地教育一般采取半日班、冬学、夜校、短期识字班、季节学校等各种方式,兼顾学习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