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教育 官学制度建立(第2页)
西周时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幼儿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幼儿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从这段史料中可以发现,西周的幼儿教育颇具计划性,涉及基本生活技能、道德礼仪规范、基础文化知识等多项内容,而且男女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男孩十岁时“出就外傅,寄宿于外,学书计”;女孩则不再出门,由女师教导她们学习烹饪、女红、纺织、祭祀等家务杂事,培养顺从柔婉的性格。可见,西周时代女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处于弱势,没有地位。
综观夏、商、西周三代的教育,可以发现一些鲜明的总体特征:在文教政策上,学术文化为官方垄断,学在官府;在学校性质上,均为官学,由政府创建和管理;在教师来源上,由官员兼任,官师合一;在学生来源上,基本都是贵族子弟,举荐入学的平民优秀生只占少数;在教育内容上,直接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不过,教育内容的重点随着三代的更迭在不断改变,由夏代的“尚武”,到商代的“重乐”,再到西周的“尊礼”。礼,渊源于因敬畏鬼神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周代的礼制,不排斥对神的祭祀,但重心转向强调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借助伦理观念来约束人心,使言行合度;借助音乐教化来陶冶人格,培植自觉意识。后代的“礼教”或“礼乐之教”,都是“周礼”的别称或延伸。“以礼造士”的周代教育必然地将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首位,中国封建社会教育重德轻智的传统也由此而奠基。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早期
C。奴隶社会中期D。封建社会早期
2。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大学称()。
A。成均B。辟雍C。泮宫D。太学
3。西周六艺教育中属于“小艺”的是()。
A。礼乐B。射御C。诗书D。书数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萌芽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2。简述西周时期的官学体系。
三、论述题
1。试述奴隶社会各阶段教育发展的共性特点及差异。
2。评论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四、材料分析题
下面两段文字出自《礼记·乐记》,请以此为依据分析西周“六艺”教育中礼、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并进行简要评论。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拓展阅读书目】
1。梁启超:《读书指南》,北京,中华书局,2010。
2。胡怀琛:《怎样读古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
3。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诗经·小雅·北山》。
[2]张瑞璠。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