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事 以变应变(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故事】以变应变

——走近曹勇安

胡虹娅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曹勇安认为:在民办高校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基础性能力,是买不来、偷不去、拆不开、带不走的。买不来,不能通过纯资本手段来直接获得;偷不去,别人无法简单克隆;拆不开,它是管理、人才、体制、机制一系列融为一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同两只鞋,不能够拆开独立存在;带不走,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整体运作机制来实现,不是某个人的身价。能被竞争对手挖走的“关键人物”不是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精髓是观念的创新

“教育最缺什么?我们都会说缺钱,是钱吗?不是。是现代的教育观念。精髓在观念的创新。”

广告是赊的,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聘的,校牌是借的。八个学生,三个专业,一间百来平方米的房子,曹勇安回忆说:“一般的办学观念是有什么条件开什么专业,开什么专业招什么学生,让学生适应学校。这是一种条件约束型思维。我们是社会有什么需求开什么专业,至于条件,把它凑齐了就行。”他的大学就这样办了起来。那是1991年。

1993年,鉴于已发展壮大的学校尚无校名,省教委正式批准成立黑龙江东亚大学。

在齐齐哈尔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究竟如何发展?不同于“投资促发展”的“物理变化”,曹勇安的发展观是“改革促发展”的“化学变化”。

曹勇安把学校经营划分为三个层次:“低层次是经营规模,中层次是经营质量,而高层次是经营品牌。我们常说把学校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我觉得把它倒过来可能比较好一些。”

合并只有137名业余班学生的一厂机电学院,是曹勇安实施的第一次教育资源整合。如何运作?成人学历教育。而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人学历教育的利好几乎已被普通高校悉收囊中。怎么办?“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一厢是自学考试助学,一厢是职业技能教育。1998年,我校被树为全国自考助学工作三面红旗之一。而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5大类89种职业技能超级市场。”

曹勇安说:要赢,就必须从竞争对手的队伍中跑出来,而不是留在队伍之中。不要真打硬拼,而是要创造自己的明天,特别是明天的优势。

1995年,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经济滑坡。东亚大学一次性接收8所企办学校、607名教师、1个教育机关,组成东亚学团,完成了第二次教育资源重组。

“滚动发展太慢,银行贷款太难,集资办学太险。”曹勇安的思路是:“整合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资源,走低成本扩张办学规模的道路。在齐齐哈尔,企办教育占城市教育的44。7%,有11家万人以上国企。在企业办不了、政府接不了、学校活不了的情况下,我认为建一个学校比买一个学校合适,而买一个学校不如用管理去改造学校。”

至此,东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13年时间,学团总资产27个亿,平均每天以5。7万元的数字递增。”

2003年学院在南苑新区购置482亩土地,扩建新校区。2004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同是一个地,同是一个天,人家能干,咱咋不能干?”曹勇安说,民办学校不必怨天尤人,有为才有“位”。要做到让社会承认,让政府承认。“你必须做的让政府感觉你可爱。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存在确实对他有好处,要让他看到:钱给别人被祸害掉了,而给你却起了作用了。”

不要拿旧船票来登新客船

曹勇安认为,民办学校既要形而上,又要形而下。“形而上是看准了方向,形而下是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民办学校肯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但不是每一个都发展,更不是平均发展。核心在于能力的提升。提高创新的能力,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实践。”

他强调:“创新的实践就是想到了就去做。我们常常想到了不去做不敢做,埋东怨西的,你给我一个安全带我才敢去做。”

总结民办生态,曹勇安的体会是:“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能够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不要拿旧船票来登新客船。校长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预测变化和创造变化。”

他进而总结: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变应变的有机结合正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而养育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一朝一夕。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千锤百炼,一个优良向上的校风需要千呼万唤;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千辛万苦。”在曹勇安眼中,这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买不来、偷不去、拆不开、带不走的“三样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