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对话 平凡的梦想因努力而伟大(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对话】“平凡的梦想因努力而伟大”

——访杨红卫

张惠娟

2011年冬天,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在云南召开。期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进行调研时,对该学院解决教师住房的举措给予高度赞扬。她说:“因为爱老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爱老师更是民办学校获得双赢的举措。”带着对这位民办教育人的尊重与好奇,日前,笔者尝试走进该学院掌舵人董事长杨红卫的心灵世界。

创业赶上了好时机

“邓小平南方讲话,给了我们这代人创业的机会。”杨红卫说,她当初选择民办教育的路是对的。“从最初的培训学校到今天的教育集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坚定,很沉稳,夯实了基础才到达今天的。”

教育在线:是什么让你坚定信念选择办学这条路?

杨红卫:在投身民办教育事业之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民办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丈夫的影响和指导下,我满腔热情,勇敢地投入民办教育事业中。同时,当老师的经历,让我对“让所有想要上学的孩子都能上学”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使我几十年义无反顾投身民办教育。

教育在线:你办学之初,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背景?

杨红卫: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鼓舞下,特别是小平同志的“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鼓舞和启发下,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民办教育;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鼓励有识之士创办民办教育。那个时候,民办教育在云南也刚刚起步。正是在小平同志讲话的鼓舞下,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让我对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形式,探索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有了崭新的认识,对举办民办教育满怀憧憬,赶上了政策的好时机。

教育在线: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中国民办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杨红卫:自从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到现在的20年里,民办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自生自灭到政府关注。不论是管理的规范性,教育的前瞻性,还是招生的规模上,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上等都非昔日可比。特别是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根据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政策上的扶持,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给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应该说,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民办教育将以强大的竞争力和公办教育在同一平台上做出贡献,受到社会欢迎。

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成功的学校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办学需要用“三只眼睛”,即一只着眼于学校的内部管理,一只着眼于市场变化和需求,一只着眼于政策的导向。要将教育事业当作一项教育服务行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博爱”的思想,以一颗平凡的心去做一项伟大的事业。

创业,从提着面糊贴招生简章做起

杨红卫创业之初,民办教育还基本上属于“荒地”,只有一些零散的小型培训班。她和丈夫提着面糊,拿着招生简章去四处张贴;到旧货市场成批购买铁床、课桌椅……她的打拼之路就此启程。

教育在线:2001年,您创办的培训机构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招生计划列入省内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总计划中,面向全省统一招生。2003年11月,学校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年3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2004年5月,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学校经历了从培训学校到职业中专再到高等职业学院的三级跳,这三个不同阶段,作为民办学校,在办学上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杨红卫:其实,在任何阶段,资金问题都是民办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办学之初,我和先生白手起家,自筹资金、租用校舍、聘请教师,并奔赴全省各地进行招生宣传,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我还清晰地记得,为了招生,我们提着面糊,拿着招生简章去四处张贴,奔忙回来后,就接到电话咨询,想到学校来就读,当时觉得非常欣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在此过程中还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例如:学生到校后,宿舍不够,许多领导和老师就把自己的宿舍腾出来给学生住,还亲自到旧货市场成批购买铁床、课桌椅;亲自带领教职工种树,搞校园绿化;为迎接新生到校,带领教职工打扫学生宿舍卫生到凌晨。

随着发展,升格为中专学校后,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建校舍上,想方设法筹集资金。1997年下半年在昆明海源地区征地,自建校园,1998年8月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教育在线:听说你当初建1500多万的校园没贷一分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