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1(第1页)
冯建[1]
【故事】冯建的另类选择
张眉
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奋斗,你的命运一定可以改变
北京新干线学校董事长冯建是北京郊区农村的孩子,母亲是农村家庭妇女,父亲是一个工厂里的钳工。
初二的一天,冯建在厨房里帮母亲做事,母亲对他说,长大了你接你爸的班去吧。好歹也是铁饭碗,吃皇粮的。不料小冯建回答,我不,我要自己开工厂,办一个500人的大工厂。母亲接了一句,说,你有病啊。然后再没搭理他,转身做自己的事情。
若干年后,冯建回忆起来这件事,他说,这是我母亲第一次说我有病。在以后的短短的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冯建说自己有太多被别人说“有病”的经历。他说,我从小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想法总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要往东我偏往西。所以很多人说我是“怪人”。说到这里,冯建哈哈大笑。
第二次“犯病”,是在冯建参加工作一个月后。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原因,不能供他上普通高中,成绩优异的冯建考上了职高。毕业后顺利分配到了船舶部下属的无线电厂。终于也和父亲一样,拥有了一份铁饭碗。上班一个月后某一天,18岁的冯建偶然读到《海外文摘》上一篇介绍松下幸之助成长和奋斗史的文章。很多年以后,冯建说,“那篇文章改变了我的一生”。文章很短,但是给年轻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却极大。他的脑中闪出一个念头:“我要出国留学!”他的念头立刻变成了强烈的愿望:我要到发达的国家去看看,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农村出身的小工人,冒出要出国的念头,不论是对于他的父母,还是对于常人,都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是,按照他当时的学历和知识,都不能达到出国留学的需要,于是他决定先考大学。他马上行动起来。每周一、三、五学习日语,周二、四、六学习文化课准备考大学(成人高考)。
冯建家住在公路旁边,每天都有无数的汽车和公交车路过,家里很吵,没法安静学习。每天下班后,他就在清华大学的自习室学习到晚上10点,然后回家。10点后,公交车末班车没有了,家里也安静了下来。他接着学习到凌晨4点。
就这么坚持了5个月。成人高考结果下来,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成人大专班。在录取的130个人中,他名列第9。按照规定,排名前10名的学生可以直接去本科班学习。
冯建的第三次“怪人”举动,是在他上成人大学一年之后。冯建学完了大部分的课程。这时候他的脑海中另外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参军。
他知道,日本的留学生活很苦,需要足够的体力、能力和意志力,对于他来说,部队正是培养这些品质的最佳场所。
考大学的念头和行动已经让他的父母震惊,参军,意味着放弃铁饭碗,意味着放弃即将到手的大学学位,这是他们坚决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对于冯建的母亲来说,铁饭碗就是她这样的农村妇女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对于冯建“疯狂”的想法,他们说,“要参军,就别想进家门!”好在第一年因为体检不合格,冯建没有当成兵,让他的父母松了一口气。
但冯建铁了心要参军。第一次兵检回来以后,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了疯狂的体能训练。他的父母千方百计阻止儿子放弃铁饭碗去参军,冯建两次到武装部去报名,两次被父母偷偷地去求武装部的人把他的名字划掉,但又都被他及时发现补上。最后冯建终于如愿以偿地参军了。
当兵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冯建的父母说,那就到近一点的地方当兵吧,就到北京或者河北,离家近,条件也好一些。但是冯建说不,“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他去了山西的山区里。这个决定又一次让他的父母无法理解。但是冯建知道,只有最艰苦的地方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才能为未来适应高节奏、高强度的日本留学生活做准备。
1992—1995年,三年的军人生涯,他坚持完成了学业,同时学会了开车、烹饪,立了功,入了党。“该学的都学了,该有的成绩都有了。”由于综合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退伍后,冯建被直接分配到中南海,给首长开车。
但是冯建舍弃了这个“香饽饽”,决定自己创业。此举再次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他说,我要自己开自己的车
在父母的反对声中,他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一边创业一边准备去日本的签证。和朋友合伙在中关村做办公器材的零售生意,每天四处向人推销自己的产品。冯建说,“第一次创业的经历,为我在日本找到第一份工作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九个月后,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他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4000元。当时局级干部的月薪也不过2000元。1996年10月,去日本的签证办下来了,冯建决定撤股。他连借带凑,一共揣了11万元到了日本。
他的母亲满肚子牢骚,她不能理解自己的儿子,放着好好的工作,放着这么高的收入不要,为什么要跑到日本去受罪?他的父亲也反对,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生闷气。但是他们知道,冯建决定了的事情,十匹马都拉不回来。
在日本的冯建,每天打工15小时,学习4小时,骑自行车1小时,睡觉3小时。每天如此。
冯建出国的初衷,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为了读一个研究生、博士生,镀镀金,然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