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专业思想引领幼教实践(第1页)
【对话】专业思想引领幼教实践
——走近朱敏
贺春兰胡虹娅
孩子的成长需要幼儿园充满爱的、辩证的引领
教育在线:是什么让你在幼教领域一坚持就是十年?
朱敏:成就感,这是一种很细致的成就感,来源于生命对生命的反馈,可能只是孩子一句稚嫩的问候。你会觉得你和孩子,彼此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教育在线:作为民办园的掌门人,你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朱敏:让每一个孩子获得理想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孩子,二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方面。让每一个孩子不同的智能在高速发展时期得到张扬,在滞缓发展期得到帮助。
孩子快乐地成长从而身心得到发展是一个最佳的目标。不要横向地去比较他们。学习本身对孩子并不是负担,负担是标准划一的评估、比较。而这一评估又恰恰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发展速度。在一定阶段,没有发展不代表孩子就没有发展的希望了,要等待他自然成熟;即使真的不能发展,也没有关系,他还有别的方面的专长。这需要家长的理解。
教育在线:阅读媒体关于你的资料,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你提出对孩子要“一蹲二抱三牵手”,听起来很亲切。
朱敏:“一蹲二抱三牵手”即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幼儿园的财富。我简单谈一下“蹲”和“抱”。去年11月有这样两个同质的新闻引起热议,都是商场的“跪式服务”,一个在哈尔滨,一个在天津。园里组织老师展开了讨论。而我们之所以强调“蹲下来”而不是“跪着”,也考虑到一个尊重人和自尊的问题,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尊重自己。民办学校收费相对较高,家长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交钱你服务。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在家长面前一定要有自尊,而且要引导家长,并不是无条件地被动服从。“牵手”体现的是老师的主体作用,现在学界盛行的有“儿童中心论”“双主体论”。但孩子是不会天然成长的,需要浇灌,也需要剪枝。如果要达到有效学习,必须有老师的引导。教育就是这样,是一个需要怀着充沛的爱心去艺术地辩证地牵手孩子们发展的过程,一味地迁就或武断地拒绝和拔高都不行。
在本土化优先基础上的国际化中产生中华民族的新未来
教育在线:你们的定位是提供优质教育,你如何看今天的市场需求?
朱敏: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部分人群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有一批这样的学校来满足这种需求。
教育在线:你非常提倡教育的国际化,这与你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的背景有关?
朱敏:多年以前,在新加坡,人家问我是不是台湾人、香港人。在美国,人家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很受刺激,不能再让孩子们遇到这样的尴尬。于是回国后,我立志给孩子们提供多元文化的土壤,让孩子们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最终在与本土文化传承的结合中缔造出新的文化、新的品格和气质,以铸造出中华民族的新未来。
教育在线:你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本土化?
朱敏:国际化的前提首先是本土化。母语优先,本土文化优先。否则,异域文化就会是一种侵略,让人丧失自我。而没有自己本源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教育在线:这样的思路怎么来?
朱敏:起源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我们的老师多是基督徒、志愿者。当时我们明确要求不能传教,但外教们关于圣诞节的活动设计一下子就将孩子们吸引了。我突然意识到,不能随英语教学的开展单一传递西方文明,还是要以中国文化的滋养为主。于是我们把中西方的节日都列出来,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实我们的新年文化同样丰富。当我们搞了反映中国新年的主题活动如包饺子、放鞭炮、扎灯笼等时,外籍老师也同样被我们的文化震惊和吸引了。
不能因个人的偏好限制孩子的发展
教育在线:锡华教育的理念是“使普通儿童获得理想发展”,强调“培养孩子们做豪迈的中国人”,为此,你特别在二十一世纪幼儿园开设了多元文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