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案例 成都市青羊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实践70(第2页)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8]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的发展》,载《未来与发展》,1999(5)。
[19]刘宝华、杨波、董建文:《把上海构建成学习型城市》,载《解放日报》,2001-08-27。
[20]时龙、蔡宝田:《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教育》,187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郝克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载《教育研究》,2003(8)。
[22]顾明远:《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载《求是》,2003(9)。
[23]鲁昕:《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全体会议上的主旨发言》,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24]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1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5]鲁昕:《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全体会议上的主旨发言》,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26]PeterKearns,“LearheMove,”AustralianJournalofAdultLearning,2015(55)。
[27]《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载《人民日报》,2014-05-24。
[28]费元鸿:《学习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谈习近平的九大新超越》,载《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1)。
[29]蒋亦璐:《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之路的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
[30]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的发展》,载《未来与发展》,1999(5)。
[31]冯奎:《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12~15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32]李纯:《近十年我国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的述评与展望》,载《当代继续教育》,2014(6)。
[33]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载《中国管理科学》,2002(4)。
[34]刘晓明、蒋守渭:《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引导趋势》,载《教育发展研究》,2004(6)。
[35]张声雄、徐韵发:《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57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36]傅宗科、彭志军、袁东明:《第五项修炼300问》,3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7]臧盛英、林凤、尚长浩:《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以长海医院医疗设备科为例》,载《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5)。
[38]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载《中国管理科学》,2002(4)。
[39]付悦、陈国权:《组织性格决定组织命运?——以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中介的模型》,载《经济管理》,2012(8)。
[40]叶文、褚建勋、汤书昆:《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载《管理学报》,2009(5)。
[41]李建新:《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及组织学习能力测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42]段海超:《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4。
[43]刘璇华、夏洪胜、惠青山:《构建有利于组织学习的新型组织结构》,载《经济师》,2002(9)。
[44]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当前改革重点》,载《中国经贸导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