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案例 成都市青羊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实践70(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案例:成都市青羊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实践[70]

成都市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特大城市,青羊区是成都市的市辖区,也是原成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青羊区因当地著名的道观青羊宫而得名。青羊区是我国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之一,其在学习型社区构建尤其是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可谓是国内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典范。

(一)青羊区学习型社区建设历程

1994年,青羊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通知》,在全市首先建立了指导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教育局制定了《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分工》。此外,1994年《关于向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选派教师的暂行管理办法》,1995年《青羊区关于社区教育专干的选派和管理试行办法》,2007年《青羊区社区教育专干岗位职责》(修改)等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由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中选派思想道德好、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优秀教师驻各街道办事处担任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向街道派驻社教专干是青羊区创下的全国“十个第一”的社区教育特色工作之一。

2000年8月,经成都市教育局批准,由青羊区政府主办的成都市青羊社区教育学院正式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出任院长,区教育局局长出任副院长,青羊社区教育学院成为青羊区开展社区教育的龙头单位和有效载体。特别是在2004年9月机构改革中,青羊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成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正式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单列为区教育局直属的事业法人单位,编制17人,这是青羊社区教育组织建设的一个创举,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年来,区社教办、青羊社区教育学院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中心工作,根据青羊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严格遵照在“区一级建院,街道、社区分别建校”的原则,积极创建和打造区域社区教育办学实体,逐步形成了具有青羊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2004年,区社教办根据《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分工》等文件制定和下发了《关于在全区14个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市民学校)的决定》,要求在全区各个街道建立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至此,青羊区已基本形成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初步完善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和管理体制。

(二)青羊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成效

一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目标导向机制属于政府决策机制的范畴,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构建专家库系统,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并为相关管理机制提供保障;②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回应机制,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民众通过程序集合共同愿景参与政策制定并保障自己的利益;③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监督机制,通过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更科学、更民主地决策;④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问责机制,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都严格遵从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

二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网络组织机制。有效的学习型社区的网络组织机制的基础是构建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形成了以街道为主导的办学实体机构网络,利用街道系统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具有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中介服务优势,将触角伸入到全社区;②通过政府引导促进社区与学校、文化机构、社会公益组织融合发展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③构建数字化网络教育平台,为居民提供随时随地、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

三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政府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关键,使学习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及社区居民,满足学习需求,实现政府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对政府部门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对非政府部门教育学习服务提供者的激励约束,以及对学习者的激励约束等。

四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以“公开透明、完整统一、科学规范、廉洁高效”为基本原则,建立了一套编制有标准、执行有约束、监督有依据的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②明确立法机构等相关部门对政府的监督权限,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和限制。③加强财政预算监督。财政预算监督属内部监督,通过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行使监督权。

[1]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载《教育研究》,2001(3)。

[3]张声雄、徐韵发:《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5~6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杨进、张行才、冯佳等:《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载《天津电大学报》,2012(2)。

[5]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6]时龙、蔡宝田:《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教育》,51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马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50~51页,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8]杨进、张行才、冯佳等:《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载《天津电大学报》,2012(2)。

[9]连玉明:《学习型城市》,2~4页,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0]许学国、山鸣峰:《学习型城市内涵研究》,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怀忠民、魏小鹏:《学习型城市研究》,25~26页,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2]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6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郝克明:《学习型城市:带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载《终身教育研究》,2017(4)。

[14]杨进、张行才、冯佳等:《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载《天津电大学报》,2012(2)。

[15]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135~13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徐文龙、楼一峰:《终身教育: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上海建立“学习型城市”的总体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00(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