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澄清职业价值观(第1页)
第四节澄清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而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价值观按照主次、轻重缓急有序排列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就是价值系统,也就是我们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所熟知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所要表达的价值系统。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K)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即给不同年龄的孩子讲“汉斯偷药”的故事,以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故事讲的是,汉斯的太太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汉斯到这家药店买药时发现药价为2000元,而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汉斯想尽了办法四处借钱,但只弄到1000元,于是他求老板把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药店老板一口拒绝了他,说卖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房将药偷走。这是一个关于道德与法律的两难问题,反映的正是答题者的价值系统。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也常常会遇到与自我价值系统直接相关的两难问题,比如,很想通过深造拿到博士学位从事某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可是家境贫寒无法支持学业并且需要赡养年迈的父母;或者,面对一份与自己的职业理想完全相反,但薪水高出市场平均水平的工作时举棋不定。可见,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系统,对他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在职业道路上如何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将以价值观为引,阐述人生观、科学价值观、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价值系统所包含的多项内容,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一、价值观概述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词语,可以说,每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人都具有自己的“三观”。可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三者的具体含义或区别。这并不奇怪,人往往是越接近真理,越看不清真理的模样。探讨价值观,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它是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人生观的内容是很复杂的,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认识现象,而是以人生目标为核心的,包括人生态度、评价、情感、意志等内容在内的个体人格的总和。
专家认为,人生问题进入青年人的意识必须具备三个心理前提:思维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社会性需要发展水平。当个体的心理发展初步达到上述三方面所要求的水平时,个体就会开始思考“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等问题,由此产生人生观。
价值观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人生观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前者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并为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后者只存在于个体头脑中。
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个人所参与过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首先是从父母和教师那里得到指导和强化的。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在进入青春期前主要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增大。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处于“心理断乳期”,力图独立,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由于同辈群体能满足个体随着身心发展产生的许多新的、非常强烈的需要,所以它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个人生活范围的扩大,认同的范围也扩大了,榜样的形象也多样化起来,不一定局限于某一个真实的人物,小说或电影中的人物也会成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就可能对个人产生重大影响。
价值观指向我们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驱动力,是引导行为的方向,是自我激励的机制。价值观是稳定的,但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一般来说,价值观是个人在无意识下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有意识中进行改造和重建的。个人价值观不仅是人生处世的定向工具,也是道德行为的定向工具。个人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人衡量或评价事物的标准,在个人认知事物中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一件事情在某人看来是重要的或首要的,热心追求,甚至付出毕生精力,而另一个人则认为它是次要的或完全无意义的,弃之如敝屣,这就是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差别。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决定了个人对特定事物性质的判断,也决定了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责任和行为方向。
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就成为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也就是说价值观对个人行为有定向作用。继定向作用,价值观进一步将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唤起行为。因此,价值观不仅仅有静态的认知功能,还有推动行为的动力功能。当一个人能够依照自己真实的价值观行动时,会感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二、价值观理论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RokeachValueSurvey,RVS)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价值观问卷,是米尔顿·罗克奇(MiltonRokeach)于1973年编制的。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提出了两类价值系统:
(1)终级性价值观(terminalvalues),指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2)工具性价值观(ialvalues),指的是道德或能力,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中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见表4-1),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被试按对自身的重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排列顺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l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排在第18位。
该量表可测得不同价值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这种研究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因而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许多研究证实,不同团体的RVS价值观有所不同,相同职业或团体持有的价值观相似。也有研究显示,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一致性较高时,个人的工作满意度也较高。
表4-1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
续表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将人的社会生活分为六个方面,与之相应地将价值分为经济的、宗教的、艺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和理论的六类,并把人们对社会生活中上述六个领域的某方面感兴趣,看作拥有某方面价值观的表现。
◇社会型:以爱护他人、关心他人为高尚职责,热心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往,能容忍他人,肯牺牲自己。
◇经济型:重实务,讲享受,追求实用价值。
◇宗教型:相信命运,注重超自然的力量和感觉的东西。
◇政治型: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具有反抗精神,爱表现自己,依从权威。
◇艺术型:也称审美型,注重外在形象美和心灵的感受,用美来衡量客观事物,也注重给人以美感。
◇理论型: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喜空谈,爱做理论分析,不愿交往。
三、职业价值观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的好坏有着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人的世界观、道德意识以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它的内涵如下:
(1)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
(2)职业价值观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为了钱,为了权力,还是为了一种情感关系等。
(3)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职业人生认知、明白事物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同时也为自认为正当的职业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职业价值观还具有如下特性:
(1)职业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