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校支持家长提升社会情感能力的策略(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④培训者通过分类汇总,总结出学校改进家校合作、提高家长社会情感能力的途径及方法。(8分钟)

【活动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家庭保护”中对监护人的职责与义务有明确规定,其中第一条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是每一个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责任,而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是指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家长的社会情感能力直接影响着良好家庭环境的创建。

2010年,由全国妇联与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计委、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是从国家层面出台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家长的社会情感能力也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相关链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7~12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一)7~12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7~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儿童身高和体重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阶段;外部器官有了较快发展,但感知能力还不够完善;儿童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外显。

(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做好儿童健康监测,预防常见疾病发生

指导家长科学安排儿童的饮食,引导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作息习惯;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用眼卫生并定期检查视力;督促儿童坚持开展体育锻炼,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定期做好儿童健康监测。

2。将生命教育纳入生活实践之中

指导家长带领儿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帮助儿童建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抓住日常生活事件增加儿童居家出行的自我保护知识及基本的生命自救技能。

3。培养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指导家长重视养成教育,防止因为溺爱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注重儿童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创设家庭环境,坚持从细微处入手,以激励教育为主,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4。培养儿童的劳动观念和适度花费习惯

指导家长教授儿童一定的劳动技巧,给儿童创造劳动的机会,培养儿童劳动的热情;鼓励儿童参与家庭财务预算,合理支配零用钱,防止欲望膨胀,形成量入为出的观念,培养儿童理财的意识。

5。引导儿童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信做事

指导家长为儿童树立积极的人格榜样,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事件教育儿童尊敬老师、孝敬长辈,学会关心、感激和回报他人。

6。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指导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创设安静的环境,引导儿童专心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正确对待儿童的学习成绩。

本节要点

1。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方法之一,宗旨是引导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进一步配合学校教育,让家长和学校形成有效合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建议培训者引导参训者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围绕如何提高家长的社会情感能力从而做到“家长学校真正有效”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本节内容主要聚焦于家校联系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探究。通过本节的学习,参与者应该掌握的内容要点是:了解当前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不利影响;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本节思考题

1。为什么要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提供支持?

2。请你设计一次别开生面的能够体现社会情感学习理念的家长会活动方案。

[1]冯帮、陈姣娣:《关于小学家校联系现状的调查报告——以湖北省H市为例》,载《基础教育研究》,2012(2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