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校支持家长提升社会情感能力的策略(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发现,小学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次数偏少、家校双方时间难以协调

通过深入访谈和调查得知,家校联系次数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家校双方的时间难以协调。在家长看来,家校联系存在的问题52。5%是时间问题。如家校联系的时间安排上有冲突,许多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段进行,如学期初、学期末和节假日等,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而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很难抽出成段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有空的时间段又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时间矛盾,导致双方联系的时间难以协调。

2。家校联系的方式和内容单一

有效的家校联系需要家校双方进行频繁而真诚的交流沟通。调查发现,小学家校联系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从而影响了家校联系的效果和教育质量。“目前,学校与您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可多选”一题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众多方式中,较传统的家长会(79。0%)以电话短信沟通(63。0%)为主要方式。而其他方式,有的是由于实施条件的限制,如“电子邮件等网络联系方式”,有的是由于某一方消极配合,如“教师家访”等原因采用得比较少。由此可见,家校联系的方式比较单一。

由于家校合作的活动缺乏整体的策划组织,随意性、盲目性很强,另外,由于家校双方教育观念的差异、态度和个人素质等也不同,导致家校联系的主要内容只是围绕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探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内容的占84。0%,而家校双方共同探讨学生道德品质的仅占7。7%,身体健康方面占3。9%,心理状况方面仅占1。7%,由此可见,小学家校联系的内容也是比较单一的。

3。家校双方消极参与,实际效能低

从调查和访谈得知,由于家长和学校领导、教师的知识、能力、技巧、时间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一方或双方在家校联系过程中消极参与、实际效能低下的现状。从学校方面看,首先,当家长要求介入校内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怀疑家长的决策能力,认为家长介入学校教育是在监督、挑毛病,甚至只会画蛇添足,他们担心职业和形象受到挑战和威胁,所以往往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消极情绪;其次,学校对于家校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整体计划,难以与积极参与的家长相互配合,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效果上的强化较差。访谈中还了解到,部分教师几乎从未与学生家长进行过真诚的交流沟通,也缺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这些对于进行有效的家校联系也是不利的。

有效的家校联系还与家长的认知水平、教育和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工作时间的安排等因素有关。受教育水平即认知水平越低的家长,往往越是怀疑自己的教育和沟通能力,因此在家校联系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消极。另外,有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持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

4。家校联系现状与家长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较大

家校联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学校应在家校联系的管理和投入上起主导作用,为了不断完善家校联系工作,满足家长和孩子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家长对家校联系的期望和看法。

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家校联系现状与家长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从家校联系的方式上来看,当前的每一种联系方式与家长期望的方式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当前的家校联系的方式渠道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的需要。再从家校联系的内容上来看,当前家校联系探讨的内容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占84。0%,而家长期望探讨的内容,在“学习成绩”的选择上与现状存在着显著差异。据了解,不少学校组织家校联系活动之前,并没有进行整体策划,对于交流的具体内容并未进行充分的准备,每次家校联系活动就是谈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真正讨论家长对于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虽然有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过于苛刻,但现状与期望如此显著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总之,当前的家校联系现状不容乐观。诸多问题,亟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

活动2支持家长社会情感能力提高的途径与策略

【活动目标】

掌握帮助家长提升其社会情感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活动时间】

25分钟。

【活动材料】

小型便笺纸、大白纸。

【活动方法】

头脑风暴。

【活动过程】

①问题导入:通过以上的活动得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提高社会情感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2分钟)

②每个人把自己想到的帮助家长提高社会情感能力的方法写在便笺纸上,每一个建议使用一张便笺纸。(5分钟)

③将所有的便笺纸贴在黑板或大白纸上,由培训者及3~4名参训者将相同的建议分类汇总,其他参训者自行浏览。(10分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