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文化的再创新 规划的真实与指引(第1页)
第二节学校文化的再创新:规划的真实与指引
一、什么是学校发展规划
“教育质量更多的时候来自于实干,创新更多的来自于理念,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新做法不是简单地闷头干干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这就是理念。理念是什么?理念在我看来,更集中地代表着一种理想。在今天,真正卓越的学校,真正卓越的校长,是心怀教育理想并为此付出实际行动的学校领导者。在我看来,真正的学校,都有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何提高一个学校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理想的提炼,理想的共识。”这是我的导师余清臣博士说的,我觉得他说出了学校规划的根本,是为了实现教育理想。
(一)学校是谁的
学校是历史的。学校是有历史的,并且会不断地发展下去。实际上,我们校长只是学校发展接力棒的暂时拥有者,教师也是暂时拥有者。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我们这一棒,我们该做些什么?接棒者会被他的前者关注,会被后者关注,也会被同行关注,大家都在看。这就是历史责任感。我们今天的工作对得起学校,对得起我们自己,就是一种真正的思考与投入,就是一种用心的投入。“真”的都是美好的,“真”的都是值得珍视的。
(二)规划是什么
总体上说,规划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发展的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目标。学校规划是办学思想的体现,是对原有学校文化的再创新,对于学校的发展有指引作用。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走过20多年的历程,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学校规划是其具体呈现方式。
学校发展规划是在学校层面上,由学校、社区及相关政府部门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各利益相关群体广泛参与的方式所制定的关于学校未来发展、建设的策略框架和行动计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所学校在未来几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它可能是指硬件方面的发展目标,比如新建和改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备课桌椅等;也可能是指软件方面的建设,比如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以及学校管理的改善等。学校发展规划要分析学校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未来的主要目标以及所需投入的资源等,通过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使目标完成有序列感、递进感。
从本质上讲,学校发展规划是采取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学校办学绩效不断改善的目的。通过认真设计和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强化学校管理的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的程度,加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的目的。
二、为什么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一)规划是谁的
规划是校长的?还是教委的?抑或是校长指定下的一个部门主任的?其实都不是。规划是属于学校每一个人的。这个思想要从根本上有认识,包括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甚至周围的社区。规划的主体是干部,但是我们要从原来的思维中跳出来,规划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学校规划要有一定的时间性。
(二)规划体现全面性、全程性、全体性
全面性是指要从规划的内容反映出方方面面的情况,如学校的背景、优势分析、存在的不足和保障体系等。全程性就是要让教职工参与全部制定过程。全体性就是不单让他们参与全过程,还要分组讨论,各部门要谈设想,真正调动每一个教职工的积极性。民主管理是现代学校的特点,如果只是校长和专家说了算,那这样的规划没有意义。学校规划要具有战略意义,用规划来凝聚智慧,用规划来激励团结,用规划来引领学校发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我们学校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发展规划不仅仅是有关发展的文件,还是确保创新方案的活动和过程,也是反映学校愿景的意向书。发展规划分为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估这样几个关键环节。分析就是学校要检查自身的优势与弱势;制定旨在选出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细化为具体目标;实施是要将规划确定的优先问题和目标付诸实践;最后在评估的时候,要检查实施是否成功。
(三)为什么要制定规划
一是通过制定学校规划,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师生的需求。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学校的现状,找出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明确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鼓励学校和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起改善教育的责任。学校发现当地可以挖掘的资源,不再消极地等、靠、要,而是积极地争取外部的支持,并与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改变学校办学条件和提升学校水平的目的。这样,通过制定学校规划,学校和社会联系更为紧密,使社区的干部和群众能够意识到学校是属于社区的,帮助学校就是帮助他们自己。学校发展好了,他们的子女可以在优质的学校就读,是为自己办学,而不是为别人办学。
二是通过制定学校规划,加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在分配教育资源上做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通过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学校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最急迫的问题,及时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是发展规划可提供一个全面协调的规划,包括课程、评估、教学、管理经费和资源。规划还会涉及学校短期目标的制定,重点体现学校将政策转化为实践的变化。还可以减轻变革给老师带来的压力,让老师们很清楚地知道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四是校本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要针对学校真实的状况,从而实现学校规划对学校发展的真实指引。文化是多样的,每个学校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通过规划找到学校的定位。
三、如何制定学校规划
(一)学校规划的校本性、发展性、针对性、创新性
校本性:校长要分析学校的优势,认真总结前任校长的办学优势,这既是对学校的尊重,也是实现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客观分析学校的不足,提出策略。学校规划具有很强的校本性,不能千校一面,去个性化。没有校本性就没有发展性。
发展性:发展不是割断历史的发展。它继承了过去,在课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以至于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上都有一定的继承。学校规划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针对性: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及学校的发展目标。
创新性:重点体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上。比如,学校的发展目标,最常见的是“团结、勤奋、向上、博学、笃行、合作”这种两字一词或者四字一词的提法。这过于大众化,是落后于时代的提法。所以,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们做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现在有一些新理念,比如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双主体,都是一些创新的提法。
(二)规划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包括三个部分和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个部分是指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发展规划。这三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四个方面包括学校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保障系统。在规范的规划文本中,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现状分析:就是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明确在同行中所处的位置。
(2)发展目标:是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发展目标包括学校要办成什么性质、什么类型以及什么水平的学校。
(3)发展要素:是规划的主体部分,学校要选择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和领域,明确到底哪些应重点发展。
(4)保障系统:服务于目标、发展要素的人、财、物。保障系统就是这些必要的资源和相关制度。
(三)制定规划的几个重点
第一,以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基点。第二,注重内在发展,自下而上,可持续的发展。第三,广泛参与。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上级主管部门、社区代表、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媒体,做到群策群力。第四,制定、实施和评价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要合理而公开,要让老师、家长、学生充分地参与。第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集体的反思讨论。反思的时候一个是内部的反思,还有一个是请专家诊脉。第六,在制定、实施和评价学校的发展规划的每一个细节时,要高度重视每一个成员自身所具有的实践知识以及个人知识及本土认识。所以,我们制定规划的时候,一是争取让规划能得到全体教师的理解;二是让教师们对规划都耳熟能详,都能说一说规划里面的话,成为他们的自主行动。第七,重视潜在的机遇。在三年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一定会有机遇出现,抓住它。第八,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考虑社区环境的变化及其他因素。
(四)规划制定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