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黄山奇石课例研究报告如何构建具有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第1页)
附录四《黄山奇石》课例研究报告——如何构建具有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
一、课例研究背景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整体转型,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教育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人的观念的确立,教育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教育结构的丰富多样性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断普及和深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教育思想观念越来越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育制度也越来越灵活多样,教育结构越来越富有延展性和丰富性,为受教育者的自由发展提供着越来越充分的保障。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2013年3月21日,我校举行“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暨学校发展研讨会。此课题的研究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二是教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三是我校的实际现状。因此,“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的构建成为大兴七小积极努力的方向。基于此,我校定于2013年5月举行以“构建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为主题、以“课堂观察技术辅助下的课例研究”为方式的校本研讨活动。
课例研究小组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确定以二年级语文课文《黄山奇石》为研究内容,执教老师是有着8年教学经验、具有较好业务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白冰老师。
二、研究流程与基本情况
(一)第一次课——原有经验的继续
第一次课例研讨活动在2013年5月15日上午举行,活动形式属于课堂观察技术辅助下的课例研究。执教教师为本校语文青年教师白冰,执教课时是小学语文北京课改实验版第四册第二十六课《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授课班级为白老师任教的二年级一班。课堂观测小组由校长、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学科教师代表、专家团组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堂观察小组成员分别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师提问记录分析、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课堂教学程序、师生个体对话和巡回路线观察、课堂问答行为类型这六个方面进行观测并记录分析。授课之后,研讨活动在学校的二楼会议室进行。先由课例组观察教师进行逐项的汇报和分析,再由任课教师白冰进行授课反思,最后由专家组从语文专业角度进行点评并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次课由执教老师凭借自身的原有经验进行独立备课,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课题小组成员对其教学设计不做任何辅导与提示。从专家的点评和观察小组的记录来分析:授课老师以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教学目的基本达成,但对黄山奇石“有趣”的引导并未引起学生的兴趣;生字、词的教学显得较为生硬,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感觉与总体课文的学习已经脱离关系,只是为了学生学字、词而学;对学生整体的关注度也不够高,有些同学回答问题五次以上,有些同学一次机会都没有。
(二)第二次课——面向“激趣”的努力
第二次课例研讨活动在2013年5月22日上午举行的。本次活动的流程与第一次相同,但授课班级改为二年级三班。在这次授课的过程中,白冰老师的授课思路有了明显的变化。较第一次而言,这一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更加贴近学生,设计思路也更加明确和流畅,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在启发学生学习奇石名称的过程中,老师从课堂提问、小组活动等方面都花了不少心思。
这一次专家们的点评可谓揭示出语文教学的精髓。一位专家说道:“教学目标中缺少一个‘情’,整堂课要做到‘情’不断。”“情”这一点也正是语文学科所独具的魅力。另一位专家评价:“与‘生本性’过程相对应的,一是启情,二是启知,三是启理、启法。在三启之后,则是‘激趣’!”
(三)第三次课——华丽的转身
第三次的课例研讨流程与前两次相同,但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即这一次就白冰老师的课程实施来讲,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首先由白冰老师按照第三次修改之后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实施,本次授课班级是二年级二班。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得十分自然,无论是与学生的交流,还是教师示范,再到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层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讲授“仙桃石”“猴子望月”等黄山奇石的时候,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式提问,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宛若真实的黄山奇石仙境。课堂节奏紧凑而明快,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孩子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正如专家所点评的那样:“从这节课中,看到的是教师的得体大方,对比前两节课,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实现了语文教学一个华丽的转身!”
三、课堂观察与分析
(一)数据分析
1。三次教学设计对比
具体见表1。
表1三次教学设计对比
续表
续表
通过三次课堂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发现执教教师在教学程序上也有了很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单独开辟一个环节教生字到随文识字,这样的转变更利于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同时配上相应动作、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难词。
(2)关注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一段一段拆分地理解,到整体地把握,是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深入的理解。
(3)时间分配突出学习重点,体会到黄山奇石的“有趣”。从过多“无意义的问题”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时间充分用于有效教学中。
(4)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品味。重点抓住“仙桃石”的有趣,通过语气的运用来读出“有趣”的感觉。
2。教学时间分配对比
根据对三次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在第一次课堂教学实施中,师生问答的比重几乎占到整个课时的一半,显得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的操控性太强,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发挥创造。
第二次的课堂教学,教师从时间分配上有意识进行了调整,关注了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书写上给了更多的时间。同时,课堂中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设计开放而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讨论、体验来理解学习内容,尽量减少一问一答式的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为了让板书示范更加清晰,教师可使用投影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