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有感(第1页)
第二节学习《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有感
从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份,北京小学“四季课程”的制定历时一年多,老师们有一次集中研讨,统一思想认识。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如“综合课程分散,怎么进行调整?”“原任课教师怎么安排?”
李明新校长认为,这需要重点突出,将课堂“实与活”的文化推向深入,采用个性化教学——双向选择课程教学。李校长曾经说过,决定一所学校实力的,在初期是学校硬件,中期是老师们的素质与水平,但真正体现学校办学价值的是一所学校丰富的课程设计,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课程体验,走向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课程方案大致有几方面内容:高年级走班,以双向选择课程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关于双向选择课程,我向于萍老师咨询了一些情况:
课程设置是否偏向精英教学?于萍老师说这要看学生是否达到底线,在此基础上,高水平的孩子缺少课程上所能够满足他们发展的空间。因此,一是老师选择,主要通过半开放式的能力水平的测试,吸纳一些有想法的孩子;人员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共30人,面向四年级及以上学生,每周4次课,每次课50分钟。二是学生选择,目前因为教师资源有限,开设的是数学与英语两门课程。这样,解决一部分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也避免了奥数等对孩子们错误的引导。
双向选择课程与一些英才班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是选拔,而是突出适合的教育理念,即用北京小学现有的条件提供给孩子适合的教育。例如,有的孩子觉得收获少,可以退课。如果家长不理解,要与家长谈,不是孩子发展不好,而是课程不适合。我们要和家长一起找到孩子的生长点,重点让孩子体会不同的学习方式,当孩子觉得有余力的时候,再去选择。
如今,很多孩子到了大学不会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专业,都是由家长来帮助选的,而家长们的选择往往又带有功利性,诸如“这个有出路”“这个挣钱多”,对孩子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北京小学的双向选择课程就是帮助孩子学会选择。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的流动,老师会充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还要密切地关注这些退出的孩子。空出来的这段时间还可以做什么?还可以再加入兴趣小组。
于萍老师刚从美国考察回来,她反思:我们的课程设置过细,各学科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致;而美国的课程设置是“只要我心里装着最终的目标,就可每天分散地做些事”,自主性较强。“在这儿没有捷径”是雷夫的教室的座右铭,悬挂在非常醒目的地方。他强调的就是孩子们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做事,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四季课程”方案是不是把综合实践课程进行了重组?于萍老师说,原有意义上的综合实践课程不再每周1课时进行固定安排,而是整合在一起用一周的时间集中上课。两个年级围绕课程目标自主设计课程,每生22节课,集中在一周,现在只在中年级段试行。
读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我整体感觉这是一个深化课程改革的实验项目设计,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
一、鲜明、适合学生的教育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适合小学生的发展实际与身心发展水平;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相匹配,适合学生的发展。
二、全面考虑课程设置总目标
从国家层面来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看,课程目标是: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中华底蕴、国际视野。
从学生层面来看,课程目标是: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课程内容主题突出
以尊重学生差异为前提,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为理念,以构建以生为本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为途径,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落点,深入地开展校本化课程建设实验。
(一)改变学程
四个季节每季两个月,中间隔一周(简称“2—1—2—1”课程)。中间一周集中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师设计,开发并组织实施,家长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