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美国之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第1页)
第七节美国之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
此次访问考察,所有校长都非常认真地参与了全部活动。各位校长全力调动眼睛、耳朵和大脑,尽可能地多学习,多思考。大家利用各种方式收集考察信息,或记录,或照相,或录像,或提问,或留取资料,表现出了十分高涨的学习与调研的热情。随着考察培训的步步深入,对美国社会及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清晰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在考察培训期间召开的阶段总结交流会上,大家发言踊跃,各有见地。以下从几个感受突出的方面概括介绍此行的收获。
一、多元、务实、人本的发达社会
美国社会是发达的社会,访问团成员时时感受到社会的发达程度。我们从纽约的高楼大厦,从百老汇大街的霓虹绚丽,从交通信号的高效自动控制,从电动垃圾箱的压缩处理,从繁忙的空中及地面运输,从最新款式的苹果电脑,从新鲜卫生的低价食品,时时感受到美国经济的发达。我们从百老汇常年演出的《狮子王》的独到创意,从拉斯维加斯夜景的美轮美奂,从NBA激烈、火爆的竞赛场面,从大都会博物馆、航空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馆,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我们从蔚蓝的天空,从初冬各种树木植被的茂密与色彩,从宽阔的河流和大片大片的湿地,从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别墅小院,从社区休闲的一处处街心花园,感受着环境的优美与宜居。我们在林肯纪念堂里,在初次敲响就开裂的自由钟前,在韩战群雕每个战士迷茫、恐惧的神态中,在只有总统一家人居住的白宫的草坪对面,感受着美国的历史与政治。
在各种各样的感受不断涌入大脑中,形成各种认识、见解的时候,我们逐步地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概括分析,最终,得出了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关键词——发达、多元、务实、人本。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落户在美国,族群林立,文化多元;在所有的领域,其运行方式都显出了非常务实的特点;在社会的各种利益平衡中,首先保证的是人的利益,是人的权利。
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多元、务实、人本的社会文化,为美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认识、分析美国社会,特别是理解美国的教育,提供了思想的钥匙。
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的大楼正门前,我们看到了一座红色的尖顶小屋,上面醒目地写着“NoChildLeftBehind”(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在2001年由布什政府颁发的一项法案的名称。现在,这句口号已经深入中小学办学实践中。我们在每所考察学校,都能听到校长及教师提及这一简单明了的教育理念。
自20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法律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法律文件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这一法案的规定下,美国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各个学校都建立了让每个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保证机制。我们在学校看到,学生在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学习,小学生分组而坐,进行差异性教学,将集体学习与个别辅导结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会安排专职的教师在专门的时间和专设的个别辅导室进行个别教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适应培养现代人要求的教育方式,促进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各个学校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学生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这给访问团的每个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联邦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口号,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简洁的演讲报告,再到中小学校长提出的“阅读第一”“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快乐”“让每个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的教育理念,我们感觉到,美国的教育在核心价值取向上,没有那么多的理论表述,而是简明务实。开始我们还觉得他们在学术层面不如我们。随着感受、体会的加深,我们认识到,把简单的道理在实际中务实地抓好、做好,是美国人习惯的思想方式。正是这一理念的坚持落实,才创造了美国教育不简单的成绩。理论层面的简明务实,使我们感觉到美国人做教育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实实在在地真抓实干。
三、宏观规范管理中的学校自主运行机制
在考察培训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的教育是两级管理体制,联邦政府负责全面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问责,州政府对各学区(全美共计1。5万个学区)的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此管理体制下,各个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社区,其法定责任是保障,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的办学权利,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自主办学,面向每个学生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美国中小学校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校长全面负责、每所学校都具有办学自主权利的基础上的,因此,校长及其教师表现出了对下负责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层级责任分明的运行机制,使美国的教育统一管理有法规,有考试标准,灵活办学,有教育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学校要根据教育大纲及考试标准自行组织教育。这一运行机制体现了宏观依法严格管理、学校实践自主灵活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学校办学显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特色的教育风貌。以学生的教育为中心,以面向每个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为宗旨,在我们考察的学校都能够显现出来。
校长全面负责,具有办学自主权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学校的组织结构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纽约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下设了11个副校长,分别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而另一所小学的校长,下面不设副校长,直接设主任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还有一所只有600人的学校,校长之下设了4个副校长,学区不予干涉,照样保证副校长的工资。除了编制的自主外,学校教育的机构设置也完全由学校决定,我们看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为学生服务的组织名称多种多样,有为学生及家长提供直接服务的家长接待中心,有为学生成长设立的心理、社会活动中心,有学生学习的升学指导中心,有学生选课指导中心。这些机构的名称及功能虽各有不同,但其服务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功能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我们在学生升学指导中心见到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大学志愿,在为学生争取奖学金、指导学生填写申请书、为学生准备推荐信等方面,都做得十分周全。
在国内,我们总要求学校全面发展,办得有特色,但真正形成鲜明特色的学校还是鲜见。而在美国,我们去的所有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名气大小,水平高低,却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对学校办学不予统一规范要求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学校特色办学的前提。用校长们的话说,想没有特色都不行。
四、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
在国内,我们将教育改革期望的状态描述为:面向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美国学校考察,我们看到了这一教育理想追求的实际落实,对美国中小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组织方式,访问团成员都有强烈的切身感受。
在小学,教师有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教学的权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创新思考。美国的小学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20~50页,而且要做记录。在我们听的中学历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每天要达到40页以上。我们见的学校教材,都是厚厚的上千页的一大本。美国的学生课业负担不重的认识,在这里被现实否定了。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明显地体现了追求兴趣性、综合性、专题性、探索性、创造性地培养人的特点。在一所小学,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一份作业,是统计本班学生眼睛的颜色。学生要统计出人数并制作成柱形图,同时还要写出统计报告,表述计算的方法。学生上的似乎是数学课,但涉及了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知识。这种学习在国内小学叫学科联动,在美国,这是十分普及的教育方式。在中学的课堂,学科整合的教学也很普遍。在一所初中学校,我们见到了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共同上课,见到了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的专用办公室,教师间教学的相互联系是经常的、自主确定的,可谓实现了课程的全部综合教学。
美国中小学校的课程是完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培养来设置的。我们十分惊讶地看到,美国纽约著名的高中,一所名牌大学入学率保持第一的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却是这样的:早上第一节课,学生在乐队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管乐、舞蹈、戏剧、绘画,你能想象吗?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一天的生活比我们国内的学生还要紧张。但这种紧张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紧张,他们每天上十节课,每节43分钟到47分钟不等,但每节间隔只有三四分钟的走班的时间。每到下课铃声响后,我们都会见到匆匆而行的学生,他们穿行于各楼层,到自己选修的教室上课。在考察的各高中,我们都看到教师在教室等学生。这种以必修和选修学分为自主学习的走班制的教学组织方式,给访问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还了解到,许多中学都开设了AP(大学预科)课程,大学的课程中学就可选择学习。有许多高中学校的教师既在大学任教,也在中学任教。这种大学与中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在升学方面所受的教育与指导是十分有效的。
美国学校的教育文化是多元的,是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培养的,学校教育的组织工作是细致周到的,学生的学习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
五、实用的、多功能的、吸引人的教育设施
美国纽约中小学校的校舍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甚至都难以称为学校。我们考察的学校大多没有独立的校舍,没有大片的操场。有的在大楼的9~12层上课,有的一幢楼里有几个学校办学。一所学校要有个校门,就算奢华的了。但就是这样的办学条件,你进入教学区后,仍旧会为浓郁的教育氛围所感染。学校楼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区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学校的教室,都是多功能的学习教室。为了适应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走班制学习,美国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是十分适用的。学校的楼道设有学生的储存柜,每人一柜,以便于学生走班学习。教室基本上是三面黑板,已经不再是被称为秧田式的排排坐的桌椅摆放了,也不再是我们称为标准化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了,而是被学校建筑学家定义为第三代的功能性教室。所谓功能性教室,即可获取网络信息,可随时分组学习研究,教师在教室的各个角度都可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室十分实用且利于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效能。在中小学校的教室,我们总被教室的色彩、光线、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设备所吸引。学生需要将学习的概念整理出来,有悬挂线,可挂上纸张;学生铅笔要削了,有小电动刀在教室窗台上;学生需要洗手或用水了,有多用途的水龙头供使用;学生要查找资料了,有书柜,有网络计算机;学生要交流展示了,有投影,有黑板。每间教室,都是一个文化氛围墙,都是设施便利、实用的功能性教室。
鉴于美国中小学校教育设施的完善,我们认为,国内的学校建设也应该本着实用、多样的原则,进行必要投入。今后的财政拨款,要支持学校按照多功能的标准进行改造。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北京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不错了,该进行软件的强化管理了。与美国学校设施的功能性特点相比,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需要进行教育设施的重新布局和改善,从美国中小学校楼道、教室的功能化,我们看到了这种改造的必要,也启发了所有校长建设实用的、功能性强的教学设施的认识。
六、以评价问责学校,促进教师、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