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真光人的青春故乡(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回顾: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创办“侨生”班——“成社”

1957届成社李炳章

按:成社在培英是一个“特殊的社”,我们是就读白鹤洞山顶同宗同缘的妹兄学校——广州市二十二中(真光)和八中(培英)。李炳章的“回顾”正使我们不会忘却培英,更不能忘却真光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栽培。

——1958届成社社长李锦深

(一)

1954年秋季,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开办,招生高中一年级9个班、初中一年级6个班。

(二)

1954级高中一年级9个班都安排有侨生8~10人,授课时有些老师用普通话授课,大部分老师用广州方言授课。招进来的侨生来自东南亚各国及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他们只会说、听普通话,不会说、听广州话,所以听起课来听不懂、不明白。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有障碍,也给教师辅导和侨生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过一年学习、生活后,侨生代表向校长黄云天、教导主任卢次光、班主任反映学习困难情况,要求开办“侨生班”,派会说普通话、各科有经验的老师任教、当班主任、生活辅导等。

于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团委及老师们经过研究、分析、讨论,决定办“侨生班”为乙班。所在班拆开,分到各班,故高中二年级最后调整为共8个班。

(三)

1955年秋季学校再招生,高中一年级4个班,初中一年级4个班。

这年秋季开办两个“侨生班”:即1954级一个“侨生班”(后在培英称“成社”),1955级一个“侨生班”(后在培英称“立社”)。两个“侨生班”任课老师全采用普通话授课,经过一年学习、实践,“侨生班”学生实习兴致勃勃——勤奋、苦学、安心学,学业与政治思想进步很快,学业成绩提高了,精神焕发了,都认识到学好知识、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出力的重要性,因此政治觉悟大大提高,他们还成立了共青团支部,有团员25人。

(四)

1956年秋季,根据广州市教育局的部署,将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与广州市第八中学高中部与初中部分部编办。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专办初中部一、二、三年级,广州市第八中学专办高中一、二、三年级。于是,这年秋季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中一、二年级调入广州市第八中学晋升高中二、三年级。即广州市第八中学高中三年级共有16个班,原广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级为1~8班,原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级为9~16班。原“侨生班”为乙班,改编为第10班,晋升二年级高中“侨生班”编为第七班。

这年调整两校办学,第二十二中学校长黄云天亲自率领高中部老师到广州市第八中学任课并兼任广州市第八中学副校长,并入广州市第八中学的两个“侨生班”仍继续采用普通话授课,学业成绩和政治思想都有提高。于是1954级“成社”“侨生班”至1957年秋季毕业;1955级“立社”“侨生”班至1958年秋季毕业。

(五)

侨生班的学习和生活概况如下。

1。同学们热爱母校。遵守纪律,尊师重道,学习认真,学习成绩达到教学要求。

2。同学们热爱集体。大家虽然来自海外各地,可是编在一个班里,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文娱、体育、劳动在一起,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建立了宝贵的同窗友谊。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关心爱护,有时有的同学生病请假甚至住院,不少同学就会前往宿舍或医院探望。

3。同学们把培养德、智、体的教育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团结一心争取班集体的成绩与荣誉,如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踊跃参加校运会争取好成绩等。

4。同学们除了按规定学好各门功课,依时完成作业之外,有的同学还积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例如纪盘宣参加地理小组,古尚明参加物理小组,麦佩英、王丽珍参加体育小组,温新群参加音乐小组。他们参加课外小组,无疑有利于培养兴趣,扩大视野,增加知识。

5。同学们热情参加班里组织的校外活动,如校际交流联欢、义务劳动等。

后记

1956年9月,因广州市实施学校资源调配功能调整,高中部整体转入相邻的广州市第八中学(培英中学)就读。转移后高一戊班被编为高二7班,直至高中毕业时的高三7班,都保持“侨生班”的集体,寄宿在学校,学习、生活、文体、劳动在一起,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1958年后,大部分同学经历继续升学然后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历程。也有的在高中毕业的当年直接参加工作。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侨生班”的许多同学之间取得了联系。

20世纪80年代初,定居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同学在校友会的倡议下,以原来班级的形式进行聚会,前来参加活动的同学都充满热情,互相见面兴高采烈。

已到古稀之年的同学,能够互相关心团结互助,这与多位同学热心为大家办事、乐于奉献的行动分不开,其中廖爱英、杨克谦、麦佩英既参与组织又承担较多的活动经费,古尚明、邬恒清、纪盘宣、王丽珍、叶明亮、麦慧英等同学,多年来任劳任怨为集体的活动做了许多的具体工作,使“侨生班”同学之间的友谊仍然闪耀着光彩。

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华侨青年回国升学,是当年的潮流,表现了他们对新中国的向往与把握个人前途的勇气。这个潮流无疑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印记。

真光中学和培英中学,以设立“侨生班”的编制进行教学和管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学生热情关怀的政策,并采取了结合实际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普通话教学,安排归侨老师当班主任,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助学金等。“侨生班”的同学在学校安心学习,生活愉快。当年照顾归侨的政策和措施,是新中国时代的德政,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勘补:

黄碧丽同学为越南归国侨生,为表达她生前对母校的深切感情,她的在世丈夫、中山大学引力物研室主任胡恩科教授于2010年2月以“黄碧丽助学金”的名义向广州市真光中学捐赠了五万元人民币,受到学校的肯定和称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