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媒体报道(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媒体报道

2>8

——记杨丽娟和她的多元立体教学法(上篇)

记者晨语崔少峰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用五年时间,创建了一个高年级语文教学模式——界定好每一个时间段,并明确其要求,促使学生把握宝贵的学习时间,向效率要时间;用原来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课本的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用来读课外书、写文章,使学生尝到创造和发现的乐趣,真正意识到自己可以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去年就曾听人说过,北京力迈学校有一位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讲公开课的年轻女老师创立了一个分课型立体式教学方法,结果她所任年级的孩子最爱上语文课,甚至一到她的语文课,学生就“欢呼雀跃”在先,“侃侃而谈”在后,“舞文弄墨”紧随其后。不久,又听到家长们在赞叹她时竟然用上了“在培养孩子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方面是巨大的成功……未来的一颗颗参天大树依稀可见……为孩子有这样的良师而感到自豪……”这一类话语时,一时还不敢相信。在当今基础教育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大可能产生这样的奇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领域更是如此。不过,家长讲的这些话又让人觉得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如果真是这样,又将意味着什么呢?时隔一年,当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可以面对她时,我才知道这一年中我有许多可以自责的事,但作为一名教高中语文出身的文字工作者,最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为什么不及早地结识杨丽娟,去直视她,当面去感受她的赤诚;用我的笔做锤,替她敲响擂台的战鼓,警醒许许多多的懵懂;把我们的园地让出一块,让她可以更大面积地耕种。(这句子有点像诗,但真的是自然地流露)

(一)

杨丽娟的人生信念是:人不可以没有追求。做一名教育家,而不是做一个教书匠,就是她不懈的追求。在实践中,她提高着自己,丰富着自己,锤炼着自己。她越来越坚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学生。”

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她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汲取教育、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营养。对精彩的小说她读不下去,却对《孔子》《菜根谭》《小窗幽记》《教育文摘》之类的书爱不释手。在她的**、案头、地上杂乱无章扔的全是书,她有时就在书堆里和衣而眠。平时学校工作十分繁重,她一回到住处就全方位、高效率地获取信息,常常一边看电视里的“科技博览”,一边听收音机里的“八方文萃”,力争使自己有限的时间资源产出最大效率,尽可能多地扩大每天的信息量。图书馆是她课余时间常去光顾的地方,往往去一次就要翻阅十几种报纸、杂志。周末唯一的闲趣是去学校附近的小村里“网上漫游”,尽可能使自己的信息崭新、广博。她用毛笔抄录古诗古文,挂在房间里,逼迫自己每天背诵15分钟诗文,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当人们为时间匆匆而叹息时,杨丽娟却漫游在她的精神王国里,在静默中,翻阅着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了陶行知、叶圣陶、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等一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她辛勤地采集着、酝酿着,直至让这些大师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理念。教育实践使她感悟到:教育是一门整体艺术,要让学生好学、爱学、乐学,光有对学科的深刻理解还不够,还应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去影响学生。在杨丽娟的意识里,真正的课堂主人应该是学生。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他们求知路上的朋友,激励他们探索、争鸣,使他们尝到创造、发现的乐趣,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殿堂。

让每一个学生头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活都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地发挥,这是杨丽娟的教育理念。她给班里制订班训也依此演绎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相处、发展个性。

杨丽娟深知,让学生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积淀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做人。用过多的语言描述她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冗长而琐碎的,但我们从琐碎的小事中撷取一朵小花,却能映射出她的多彩和美丽。去年,学校要举行科技知识竞赛,杨丽娟带的班选派三名精英参赛并做了充分准备。可在比赛的前一天,班里有名的“捣乱大王”找到杨丽娟:“老师,我想参加知识竞赛。以前我犯过很多错误,但我很想有个机会为班级争光。”面对孩子的自信和诚恳,杨丽娟感动了。她说服了其中一个准备了半个多月的优秀学生放弃比赛,把机会让给这位“捣乱大王”。虽然那次比赛班级以意料之中的倒数第一惨败,却换来了这位同学从此奋发向上。如今,他已成为有名的“科技小博士”。当他可爱的笑脸出现在学校“星光电视台”的银屏上时,杨丽娟和她的学生们激动地一齐为他欢呼。那位没能参加比赛的优秀学生在“心灵独语”中写道:“这次比赛,虽然我没能参加,让我流下了眼泪,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着不能只想到自己,更多的时候要为别人着想。我佩服杨老师说的一句话:树立一个孩子的信心与勇气比班集体得到一次荣誉更重要。是的,如果我放弃一次比赛,可以使一位同学从此树立信心,从此懂得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爱,即使放弃十次,也是值得的!”听着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叹,任何语言的赞美都是多余和苍白无力的。我们只有向这样可爱的孩子,这样优秀的老师致敬的份!

(二)

在教改问题上,杨丽娟自称是一个不满现状、执着追求、敢于肯定自己的人。用她的话说:“对于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来说,我的教学改革路子确实不是正道,但是,既然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没有勇立潮头的精神怎么能行啊!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什么问题,关键是如何走出去。有人把一首流行歌曲的词给改了,用来喟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改之难——书还是那几本书,课还是那样的课,再也不能那样活……歌词别致,很形象。通过几年努力,许多事实反复地证明了我的教学改革实验是成功的。为什么还不敢肯定自己?”

听到这里,我提出来一个近乎苛刻的检测方法:在学生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由媒体出面邀请组织一个专家组进校。专家们突然走进教室,只发给学生们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然后在讲台上创设一个情景或出一道作文题。让孩子们当堂闭卷作文,不知她和她的学生们敢不敢应对。杨老师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当然敢!”

她认为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诸多科目中最重要的。她的教学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们对语文课的热情,并在一个接一个喜人的收获中持续下去。她教的学生已经从兴趣阶段全面升到了技能阶段。他们能说、能写、能评论。语言文字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正在运用着的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

面对这样的成绩,杨丽娟并没有满足,而是想着提炼和升华,想着怎样尽快应用于更多的课堂。只要别的老师张口,她会立即把自己的教案给人家送去。她不但在学生们那里实现了兴趣加实效的语文教学理念,也同时把推广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她经常上公开课,做阅读报告,撰写论文……因此她说:“如果说我的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实验,到目前为止,我所教的这些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已经与其他学生群体拉开了一个明显的距离。面对这个差距,我要用我的课和学生们的成绩说话,拿我的课去说服人,帮带那些愿意尝试的老师。尽管我是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特别忙,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吝惜时间,真的。同时,我也愿意向这些老师学习,共同提高。”

是的,在这项成果之外,她还是优秀班主任。近几年,她取得的成绩得到校方的高度肯定,称她和她所代表的一大批教师“是学校的骄傲,也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大家可以理解她的这种紧迫感从何而来又是多么强烈!

(原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22日)

2>8

——记杨丽娟和她的多元立体教学法(下篇)

记者晨语崔少峰

(三)

杨丽娟把她的这项分课型的语文教学改革项目命名为“多元立体法”,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初中一、二年级。她郑重地为这个教学法明确以下定义: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从奠定学生良好的做人基础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质,特别强调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六种课型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拉动、立体交叉的作用,构筑学生语文思维的多重网络。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既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自己探索,可以较快提高学生素质,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研究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研究的多,运用于实践的少。而杨丽娟的新教法则反其道而行之,注重实践,注重把学习穿插在运用中,糅合在实践中。她的教学改革先从课时分配入手,重建课堂结构,把现有的八节语文课分为高效讲读课、高效作文课、阅读指导课、佳作欣赏课、语文活动课、归纳整理课六种课型。现将这六种课型做如下归纳:

六种课型循环运用程序列图

六种课型各阶段实施步骤要点如下:

1。高效讲读课

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过去六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是把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读会,即读正确、无错字、读连贯;第二步是读懂,即理解词语、理解课后思考题、能提出新问题;第三步是欣赏,即知识点、兴趣点。进行每个步骤时不必要求所有学生步调一致,但要求全班交流,统一验收(师生均可)。综上,学生能够在自我实践中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大而持久的调动。

2。高效作文课

设立一个坐标,横坐标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纵坐标是事、人、景、物。第一步是范文引路,拓宽题源;第二步是大胆练笔,当堂成文;第三步是明确要求,学生互评;第四步是紧紧抓住训练的阶段性要求这条主线(每月一个生活区域,每周一个写作侧重点,每次一个具体要求,分散难点,逐个突破)。综上,学生的习作量在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中增加了,并通过每个作文环节的训练,形成了能力积累,使作文水平稳步上升。

3。阅读指导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