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的实施效果评价(第3页)
[16]Hardner。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73。
[17]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1。
[18]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55。
[19]夏正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的构想。课程·教材·教法,2003(11):24~29。
[20]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19~224。
[21]GaryD。Borich&Martin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79~182。
[22]卢雪梅。实作评量的应许、难题和挑战。eworldwideassessme_07。htm。
[23]唐晓杰。课程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12。
[24]Stiggins,R。J。,Desigofperforma,Edueasurement:IssuesandPractice,1987(3):33~42。
[25]唐晓杰。课程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13。
[26]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30。
[27]RobertL。Linn&N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78~183。
[28]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1。
[29]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2。
[30]RobertL。Linn&N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84~186。
[31]RobertL。Linn&N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86。
[32]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41。
[33]GaryD。Borich&Martin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98。
[34]RobertL。Linn&N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71。
[35]参见: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24~226;RobertL。Linn&N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83~184;张咏梅,孟庆茂。表现性评定及相关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
[36]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
[37]张咏梅,孟庆茂。表现性评定及相关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
[38]李坤崇。多元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1:158。
[39]参见: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302~303。
[40]李雁冰。“研究性学习”可资借鉴的两种评价方式。教育发展研究,2000(11):22~24。
[41]谢洁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质性学生评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26。
[42]康建琴。档案袋评价在教育中的运用。山西档案,2005(6):41~42。
[43]柏灵。学生档案袋评价方法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山东省A市新星中学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1。
[4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23。
[45]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85。
[46]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309~310。
[47]徐芬,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4。
[48]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