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本课程目标的撰写要求与行为动词(第1页)
二、校本课程目标的撰写要求与行为动词
(一)校本课程目标的撰写要求
要制定与国家课程目标相呼应、和学校的现实需求相依托的校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者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在完成解读课程标准、研究学生需求、分析学材与教学资源等步骤后,需要细致地将校本课程希望达到的效果予以叙写并列出,还要斟酌课程目标的表述问题。
课程开发者必须对学生的成长状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识别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不同特点,撰写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校本课程目标。一般来说,校本课程目标的科学设计还需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全面、适当、清晰。所谓“全面”,指的是课程目标包含了“知识”“情意”和“行动”三个关键要素,或涵盖了学习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具体维度,能够全方位关注中学学生各个层次心智技能的养成,兼顾外显的行动和内在的思维、情感;“适当”是指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避免预设标准过高或过低,课程目标应可评、可测,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目标所规定的行为必须可评估、可把握;“清晰”是指要使目标尽量具体、明确,在拟定了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如果要精确描述课程目标,需要用ABCD规则来进行撰写,A是指行为的对象(aduience),B指行为(behavior),C指行为的情境(textofbehavior),D指行为完成的程度(degreeofpletion)。这种表述方式将重点放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上,能更好地与最后的课程评价相呼应,但对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性发展和体验,则可能并不完全适合。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用展开性目标(evolvingpurpose)和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objective)来表述,用以对应学生在课堂中全人发展和活动表现[10]。
(二)描述校本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
校本课程通常由各种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构成,是一种以探究、体验为主要方法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总体目标是为全校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掌握实用技能、内化价值观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性格塑造、态度养成等统一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制定和表述课程目标时,行为动词的选用要尽可能丰富、具体和准确,尽量做到可理解、可操作、可测评,同时要减少使用行为动词的随意性,避免通篇只简单地使用少数词语的情况。
1。关于知能的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可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基本层次(见表3。3),而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原则上划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种水平(见表3。4)。在表述关于知能方面的行为目标时,既可使用结果性动词,也能运用过程性动词。
表3。3知识学习水平的划分与相关行为动词的表述
表3。4技能学习水平的划分与相关行为动词的表述
客观地预测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水平,可通过丰富多样的行为动词予以表达。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知识和能力目标不能过多地使用诸如“培养学生……”或“让学生……”的表述方式,也尽量少用内省性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等),否则会显得教师才是行为的发出者,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课程目标的描述变得模糊和抽象。课程开发者应尝试多用一些表示主动的、外显性的行为动词,增强目标的可观测性,为后期的校本课程评价提供明确的尺度。另外,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校本课程不可能对此做出面面俱到的要求,在拟定课程目标的时候应该在各个水平层次之间设置合理的梯度,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列举不同实现程度的课程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2。关于体验性目标的描述
体验性目标划分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三个层次(见表3。5),关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也包含了结果性和过程性两类词语。
表3。5体验性目标的划分与相关行为动词的表述
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的描述,关于体验性目标的设定不一定严格地进行层次区分。一般而言,很多课程目标都会把重点落在经历(感受)水平,强调学生通过参与课程而获得某种特别的情感体验。
本章小结
要避免校本课程陷入“成人支配学生”的泥潭,首先有赖于课程开发前期调查工作的有效落实。本章梳理了关于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关键步骤——确诊学生需求、分析课程资源、清晰表述课程目标,第一节主要解决“学生应当学习什么和希望学习什么”的问题,分析了诊断学生发展需求的必要性、相关参考维度、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二节列举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组成要素,阐明校本课程资源分析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三节首先强调校本课程目标必须与国家课程目标相承接,提出了撰写校本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也给课程开发者提供了一些可用于描述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课程开发者树立情境分析的意识,学会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条件来设计适宜的校本课程目标。
总结
关键术语
章节链接
本章《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与第二章第一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部分内容有联系。本章第三节“校本课程目标描述”与第二章第三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取径”部分内容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