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专家新手学习共同体(第2页)
[7]钟勇为,郝德永。课程意识:蕴涵与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5(8):23~25。
[8]于成业。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0。
[9]钟勇为,郝德永。课程意识:蕴涵与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5(8):23~25。
[10]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6):35~37。
[11]周韫玉,张瑞玲。中小学校课程开发与示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2~139。
[12]周韫玉,张瑞玲。中小学校课程开发与示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65~269。
[13]宝斯琴。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校本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4。
[14]成星萍,欧晓玲。走近毛泽东、构建红色文化—韶山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探索。当代教育论坛,2006(14):79~80。
[15]Rokeach,M。,Beliefs,attitudes,aheanizationandFrancisco:Jossey-Bass,1968:113。
[16]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7~49。
[17]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9~51。
[18]洪秋如。中国台北县国民小学教师教学信念、班级经营策略与教师满意度之关联性研究。中国台湾:屏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3。
[19]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4(6):13~16。
[20]李臣之,孙薇。教师课程决定:有为与难为。课程教学研究,2013(5):5~9。
[21]李臣之。课程开发呼唤校本教师进修。课程·教材·教法,2001(5):6~10。
[22]冯铁山,田云伏。试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04(4):71~74。
[23]汪聆。略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98~199。
[24]曾文婕,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构想与实践。课程·教材·教法,2009(2):8~12。
[2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7。
[26]蔡春,易凌云。论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6(9):54~59。
[27]刘军宁,王焱。自由与社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8。
[28]Boyer,E。L。,Thebasiunityf,SanFrancisco,ia:Jossey-BassInc。,1995。
[29]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全球教育展望,2007(4):57~62。
[30]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6~12。
[31]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9。
[32]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1。
[33]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
[34]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7。
[35]林金昌。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4~15。
[36]Zuber-Skerritt,O。,Amningalearningandaresears,TheLearninganization,2002,9(4):143~149。
[37]本部分内容引自:何丽燕,张倩苇。构建复合型共同体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教育导刊,2009(9):49~52。
[38]本部分内容参考:陈思宇,黄甫全。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文化素养—论课语整合式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14,(6):60~67。
[39]课语整合课程,主要在欧洲兴起。这里的“课”,指具体课目内容,如科学、科学、历史等;“语”,指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课语整合课程,即以非学生母语的语言作为媒介来教学课目内容的一种新型整合课程形态;课语整合学习,即是以非学生母语的语言作为媒介来教学课目内容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在“后交际教学”时代来临之际,超越语言能力的单一诉求,研究和开发“课语整合课程”,开辟外语教学与课目教学整合的崭新途径,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迫切诉求,培养新生一代的“语言与课目整合”的高级思维技能与能力,是英语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改革创新中一个具有长远意义和前瞻价值的新路向。比如,在我国可以用“英语”这种语言来教学“科学”等课目的内容,学生既可以发展语言能力,又可以达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40]Lasagabaster,D。,deZarobe,Y。R。,SpaiiosaraileuponTyne,UK:CambridgeScholars,2010:190。
[41]Lasagabaster,D。,deZarobe,Y。R。,SpaiiosaraileuponTyne,UK:CambridgeScholars,2010:195。
[42]Lasagabaster,D。,deZarobe,Y。R。,SpaiiosaraileuponTyne,UK:CambridgeScholars,2010:198~209。
[43]Lasagabaster,D。,deZarobe,Y。R。,SpaiiosaraileuponTyne,UK:CambridgeScholars,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