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8。

[2]廖哲勋。课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8。

[3]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

[4]郭元祥。教育逻辑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9。

[5]靳玉乐。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7。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0。

[7]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2(5):8~14。

[8]本报评论员。让教育回归本真。中国教育报,2014-4-1(1)。

[9]李曜明,高靓。在变革中突围——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中国教育报,2014-4-1(1)。

[10]李定仁,段兆兵。校本课程开发:重建知识伦理。教育研究,2004(8):41~46。

[11]陈文强,许序修。立基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以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文化》课程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10(7):34~36。

[1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8。

[13]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6。

[14]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0。

[15]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

[16]丹尼斯·劳顿,等。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6。

[17]约翰·D·麦克尼尔。课程导论。施良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8。

[18]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10。

[19]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教育科学研究,2013(1):62~68。

[20]苑金茹,等。将传统文化之“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上海市思源中学民族特色技艺教育实践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6(18):21~26。

[2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3。

[22]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88。

[23]陈理宣。知识教育论——基于多学科视域的知识观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4。

[24]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0。

[25]靳玉乐。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8。

[26]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1。

[27]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28。

[28]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54。

[29]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3。

[30]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5。

[31]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67。

[32]约翰·D·麦克尼尔。课程导论。施良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85。

[3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21。

[34]约翰·D·麦克尼尔。课程导论。施良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209。

[35]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5。

[36]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82。

[37]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8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