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观课(第1页)
第四节观课
观课又称听课或课堂观察,人们仍然习惯称为“听课”。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与学现象,仅靠耳朵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多种感官去接受与收集信息、体悟课堂。可见,把听课改为“观课”更为贴切。
一、观课的内容
(一)观察教学目标实施与教材处理情况
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中虽有规范化要求,但在每堂课的施教中,教师要将其分解细化,要考虑是否在认知、情感、技能和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体现,是否将目标贯穿在教学各个环节、整个过程。教材的处理主要看教师是否将教材“改造”成可输出的教学信息。
(二)观察教学结构状况
教学结构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安排的有序性、有机性、流畅性;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体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与统一等。
(三)观察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手段为目的服务,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势与弱点,因此教学手段既要多样化又不能过于繁杂,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其教学效果不一定最佳。观课中观察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是看其如何为教学内容服务,二是看教学手段使用的效率如何。
(四)观察课堂教学状态
教学状态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整个课堂师生群体的状态。教师状态包括心理状态和外显性的言行举止。教师的**与成功的愉悦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恰如其分的言谈举止会使教学信息的“输出”畅通,学生易于接受。
根据上述的观课内容,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观课时既要听教师讲,也要看学生的学;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要观察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流活动。在操作层面上看,观课时主要把握以下两方面。
1。观察教师驾驭教材的个性特点,优化教学的综合能力
教材有它的系统性,又有学科与章节的特殊性。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果仅用共性代替个性,以一般取代特殊,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没有风味,学生学得也没有兴趣,结果是教者谆谆,听者藐藐。观课中,总体上要看教师是否从课的类型、教材类型、学生状况出发来处理教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看”。
(1)看课题的铺垫、导入、揭示是否能为解决主要矛盾服务。
(2)看新课是否紧扣特点,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善点拨,引导学生从“是什么”过渡到“怎么样”“为什么”,是否有利于从知识结构的构建到思维的发展。
(3)看讲、练、议、评中是否注重教之以法、育之以能、养之以习,让所有学生动其情、促其思、开启智慧之窗。
(4)看板书结构及其归纳功能是否体现学科与教材的特点。
2。观察学生学习态势
看学生情绪是否饱满,思考问题是否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和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活动时间和相互交往是否充分适当;看学习困难学生精神状态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师生情感交融状态;看学生各种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创新性;看学生当堂说、练、写、算正确率是否较高;看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能力是否提高。
二、观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信息是大量的,它有着多元化的信息流和信息系统,这些信息采集越全面、越系统,便越能客观、公正地对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出评价。
(一)观察
1。观察教师
观察的内容相当广泛,由表及里,从表象到内涵、本质、素质都属于观察的内容。
(1)看教师上课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表情举止是否沉着、自然,从容不迫。
(2)看教师板书设计是否工整、合理、有序,是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演示是否规范、熟练;能否充分利用已有现代化手段来辅助教学。
(3)观察执教者在从铺垫阶段到引入新课阶段是否有衔接点和快速迁移力,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认知桥梁”。
(4)观察执教者新课的授课设计是否有较大的密度,运用较好的教法,在最佳时域内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同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即让学生有观察、动手、交流、思考、表现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5)观察执教者在巩固阶段是否注意到“多层次”“多角度”构思巩固练习的各种活动,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6)观察执教者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是否准确、系统、全面,教学各环节是否恰如其分,丝丝入扣。
2。观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