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的人文素养(第5页)
从此中国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a。中国现代诗歌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中,诗歌是文学革命的一个突破口。胡适是诗歌革命的重要倡导者,提出“诗体解放”,以白话诗代替文言诗。胡适首先发表新诗尝试之作,新诗由此蓬勃兴起。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郭沫若(1892—1978),新诗兴起时的重要诗人。他的重要作品有《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炉中煤》。1921年,他的《女神》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徐志摩(1897—1931),一生有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31)、《猛虎集》(1931)、《云游》(1932)。他的诗风轻盈,代表作《再别康桥》给人以清风拂面的感觉。
其他重要诗人有:闻一多、艾青等。
b。中国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的发展,是文学革命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鲁迅是公认的旗手。小说革命的表现,也在运用白话文和表现新的思想、新的生活内容。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此后他出版了两本重要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小说创作方面成果丰硕。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子夜》。他的短篇小说也颇有影响,如《林家铺子》《春蚕》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巴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深远地影响过一代青年。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或以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还有很多,如叶圣陶、许地山、丁玲等。
c。中国现代散文
文学革命中,散文的创作是十分丰硕的,有成就的作家也很多。鲁迅也是散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杂文尤其富有成就。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散文作家。其散文面向人生,意味深厚,如散文《背影》,也有水光秀色的散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其散文充满童心。代表作有《寄小读者》。
d。中国现代戏剧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将现代话剧形式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的是一群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息霜(李叔同)等1906年冬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演出外国的话剧,如《茶花女》等。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戏剧发展起来了,中国现代戏剧是直接在外国戏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此中国的戏剧形式,从传统戏曲一变而为话剧。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戏剧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戏剧代表作家有洪深、田汉、曹禺等。
田汉(1898—1968),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戏剧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名优之死》《南归》。《名优之死》反映了那个时代艺人的悲惨遭遇,《南归》则写浪迹天涯的流浪者。抗战以后他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改造,改编或创作了《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风云儿女》《武则天》《武松》等。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他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北京人》,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
(三)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1。艺术鉴赏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2)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2。艺术鉴赏的意义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