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师的人文素养(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意义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自我学习、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将人文文化的优秀成果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学识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教师人文素养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什么知识,却是在知识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在语言、文学、哲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的综合。

人文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表现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提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以及创设良好学校文化的需要。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影响教师人文素养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应试教育的束缚;主观因素主要是教师自身疏于学习、知识面狭窄、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等。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努力。

1。加强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辨证吸收传统文化

历史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历史与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两一方面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另外,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人类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2。多读古今中外典籍,加强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西方文学流派众多,文学典籍丰富,对人文思想有新的阐释角度。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3。提升艺术鉴赏修养

艺术是人文的外在表现。博学多才且有一定艺术鉴赏修养的教师,一般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会自然而然地外溢为才情、**、灵气和创造性,展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

4。形成儒雅气质和高尚人格

基于丰富人文知识的积淀,教师应谈吐儒雅、兴趣广泛、行为习惯中庸和缓。教师优雅的审美品位体现在仪表、言谈和举止上,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课堂秩序的维持上。教师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儒雅气质和高尚人格,并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知识链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4月1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纲要》要求要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人文素养是人类运用感性思维探求精神世界的结果,包含了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学科。因此,以下从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素养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历史与传统文化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了解中外历史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轻利忘义”“舍生取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撑。

教师把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稳定的精神和人格,并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这就是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1。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历史悠久,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00年。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其中,汉族王朝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等。少数民族王朝有北魏、辽、元、清等。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长期领先世界,其经济、文化、科技实力举世瞩目。同时,中原王朝不断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互动、贸易、征战、融合而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2。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文历法

①四象:汉族人民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星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四象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

②五更:汉族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