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师观(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教师观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身份的认识和基本的态度,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本节旨在通过对现代教师观的论述,使教师了解现代教师的职责和特点,明确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师观,实现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全面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做一位符合21世纪素质要求的教师。

一、教师职业概述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把在社会实线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由此产生学校。同时也就产生了教师。“教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称作“教师”。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即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该法案中指的教师以及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是指狭义的教师。教师的职业既古老又年轻,既平凡又崇高。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它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并发展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与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一过程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三)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继承并传递着人类社会和民族创造、积淀的社会文明,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桥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教师通过向个体传授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使个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成为个体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因此,教师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全身心地培育学生,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儿童的人格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劳动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一方面,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复杂性。学生在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包括性格、个性方面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任务和内容是复杂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又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2。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只有首先把教材中的智慧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道路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具有神圣的地位。教师的言论行为、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直接榜样。

3。创造性

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对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改造,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准确、通俗地教给学生。这种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这是一种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或偶发事件的特殊能力,特别是教师面对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4。长期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于人的成长是自然发育和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期积累,技能、技巧也需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周期长、见效慢,教师的教育影响不能马上就显露出来。教师劳动的效果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上体现出来,教育的成效最终要在学生参加独立的社会实践后才能得到检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即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任何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不仅仅是不同科目、不同年龄阶段许多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会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五)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角色,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道者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青一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