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生观(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运动、自我、交往等多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布鲁姆也曾指出,一般理智健全的儿童,完全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启示我们,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我们为之创造条件,其潜能终将会被开发,素质也将得以完善。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教师应视之为教育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要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可能性的,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其每一个可能素质做出有效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行为。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个体发展的速度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结果有不同,实施课程改革应大力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这是教育最低程度的公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最大的缺欠是把知识性甚至是强制性的知识学习看得过重,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情绪以及个性发展的关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成功不能只是一部分人的成功,而应是所有学生的成功;不能是学生一时的成功,更应是学生一世的成功。

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首先,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观,因材施教,使教学真正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教师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机会。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四、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分别对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予以介绍。

(一)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

无意注意具有被动性,主要取决于刺激物在强度、新异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内抑制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学习的意义,有意注意便逐渐得到发展。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范围较小。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感知觉和记忆的特点

随年龄增长,小学生感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感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感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3。小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特点

(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

(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4。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5。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6。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特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