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研修锤炼的职业形象(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看来,在推崇阅读的文德路小学,小陈老师和她的第一批学生成为幸福的受益者之一。而这样的案例,也只是教师通过书本获得理论,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的成功实践经验中的冰山一角。在汲取书香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渐入佳境。

(二)不读书,何以为师

教师儒雅,学生文雅,师生的审美素养、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无形中相应相生,这想必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他们高雅的情趣追求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必然会带给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

强将手下无弱兵。我们经常说,一个班的气质其实就是这个班教师气质的反映。一个品德高尚、修为纯善的教师,他的班级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一个热爱阅读,书香气质浓郁的教师,他的学生也极少不热衷文字。

如果要在文德路小学找例子,那真是俯拾皆是。

司徒瑜老师那周身儒雅的国学气质,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她的男学生,哪一个不是温厚儒雅的谦谦公子;她的女学生,哪一个不是温润自强的优雅淑女。

邓伏娥老师将阅读作为教与学的重要生产力,她不只自己乐于阅读,勤于阅读,还积极推动校园、班级的书香活动,引导孩子们更好地将阅读进行到底。通过阅读,孩子们拓展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创新力与创造力与日俱增。“阅读”无疑成为这一切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

清人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进入课堂,照本宣科,捉襟见肘,这是教师内心匮乏和苍白的表现。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家、教育大师的著作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更透彻地领悟教育真谛,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技巧,更富见解,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成熟,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教师通过书香濡染,使学科知识得以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很多人总有误区,认为成为书香教师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诚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底蕴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养成绝非朝夕。语文教师必须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积累总结,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方法,从而游刃有余地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但是,其他学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那么知识才是永远不息的“源”,总是在更新换代。文德路小学的教师都知道,书香飘远,循着书香才能捕获书香,而书香雅师的人文氛围,也是学校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

阅读,并非独属于语文老师的需求,教师职业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充实与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书香教师,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种需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香雅师,更是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努力思考、实践、沉淀,将接收到的知识、理论与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自华之气”,正是我们所说的“雅”。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对阅读的无比热爱,使“文德之师”在一路书香中成为文雅的、优雅的、高雅的教师。

(三)唯有书香能致远

莫碧燕老师是文德路小学嗜书如命的教师中的一员。

关于读书的名言,她最喜欢的是西汉刘向的这一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饱览群书,学识渊博,致力于汇编书集,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对刘向这类爱书之士的崇拜,往往是教师渴望海量阅读的初衷——希望自己也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左精音律,右通经略。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通过阅读,我们起码可以不做一个愚人。

和许多人一样,莫老师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幻想。日升月落的苍穹,四季更迭的大地,朝涨夕退的江河湖海,悲欢离合的俗世红尘……这令人向往的一切书中皆有。也只有书,能让人足不出户却洞悉一切。

游记和历史类图书是莫老师的最爱。游记中她比较喜欢的是朱自清的《欧洲印象》,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埃德加的《马帮旅行》,还有书云的《万里无云》。除了领略异域风光,这些书中的文字也很值得玩味。当然,阅览那些图文并茂、制图精美的地理杂志、旅游丛书也是一大乐事。每一次阅读,对莫老师来说都是一次身心愉悦的“旅行”。

对于历史,她喜欢读名人传记和记录朝代兴衰的书。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他们的思想体系、人生历程、逸事趣谈、结局归宿,读来都饶有趣味。偏偏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遇都与历史大事件或是大转折密不可分,因此,读这些书也是在读历史的兴衰、更替、悲欢、成败。在书的世界里,读者可以纵横时空,也可以逆转光阴。

莫老师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读得多了,就会渐渐明白“善读”很重要。读什么样的书,决定了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决定了一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平常的人,大可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作为教师,它的职业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小学老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以身示教,怎么可以道不明,思不虑,业不精呢?于是,选择读本时我不再只为兴趣,还会选择那些能提高教育效能的读本。例如,心理学、博弈学、管理学、性格分析、谈话技巧、行为指导等方面的读本。西方的学者对此研究得比较全面,书中往往有很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果需要心灵鸡汤或提升思想修养,东方学者的经典著作就非常实用。我还会看一些哲味小品、彩图绘本、科学杂志等,以便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打开沟通之门。

我爱读书,更爱拥有书。我最喜欢一个人逛书城,而那里也是常常让我失去理智的地方。当我的手摸上那些有共鸣的书,我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仿佛是彼此寻觅已久的挚友终于重逢。特别是我深爱的那几个作家,只要是他们的作品,我下手必定是“快、准、全”。当这些书褪去包装,在书架上落户的时候,它们就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书越来越多,于是梳妆台拆了,卧室的那面墙变成了书架;杂物架撤了,杂物房的一面墙也成了书柜;茶几、饭桌、沙发、床头柜、电视机柜……一叠叠、一箱箱,似乎必须满目是书,人才觉得安心。

书虽然多,但我从不冷落它们。我最爱做的家务事就是整理书架了。搬把梯子,拿块干净的布,开始在书堆中流连。整理的时间会很长,有时一天也收拾不完,因为翻翻这本,读读那本,每一本都觉得应该拿出来再读。或是把书搬来搬去,按新的想法重新分类排序。爱书到了极致,便很少跟好友说起自己的书,因为怕对方开口说“借”。小气的我还特意在书柜明眼处贴了一行字:“爱书如命,恕不借命”。我不收藏童书,但每逢元旦或“六一”,都爱挑选童书送给友人的小孩——只是在送出之前,我会抢先看完解解馋。有几本还真让我看得热泪盈眶。

1953年小说《华氏451》出版了。书中描写了在某个未来世界,政府下令烧毁所有图书馆和书籍。“华氏451”就是使书开始燃烧的温度。小说中的一群爱书之人决心用熟记于心的方式把书一本本背下来,以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这本小说让热爱读书的人纷纷给自己制定陪伴一生的书单。我也借助这些前人钟爱的书单便捷地读了不少好书。其中,安娜·昆丁兰的三个趣味书单很有意思——“十本值得花费整个夏天阅读的大部头巨著(但不适宜在夏日海滨旅游时阅读)”“十本值得在火灾逃生时抢救的书(如果一个人只能救出十本的话)”“十本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非小说读物”。如果将来有一日居无定所,寝不安席,我最割舍不了的是五本书。这五本书被时时放在枕边,伸手可取,是我愿意熟记在心并让它们陪伴我走完人生旅程的书。

“一灯能灭千年暗,数语点醒世间人。这是书对于我的全部意义。”莫老师也曾这样感慨。

确实,一个人书读得越多,越可能发现世界的奇妙,越能体会人类思想的深邃,进而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愚昧。阅读让我们知道,人这一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可这又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啊!只要还有书,我们的人生旅途就会既不寂寞,也不平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