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传文化德的办学情怀(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传文化德的办学情怀

一、直面疮痍的变革

我离开文德路小学三十年了,还依恋着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校园,怀念着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1972年3月中旬,组织派我到文德北路第一小学任校革委会副主任。因受“**”飓风横扫,学校组织瘫痪,纪律混乱,急需拨乱反正,整顿治理。

我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解放思想,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尽最大的努力把文德北第一小学办成社会主义人民学校,并跨入省内重点学校先进行列。但我心里还是有些顾虑的,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退休教师照

党支部书记潘幼达同志理解我心中的烦恼,恳切地对我说:“组织把你从五七干校调回来,证明组织相信你关系清晰,也相信你的能力。你应该放下顾虑,带领大家把学校办好。”她的话语给予我鼓励、信心、力量和希望。我放下了思想包袱,勇往直前,与师生们奋发向上、团结拼搏,共同建设美好的校园。

这是文德路小学黄柏青校长的肺腑之言。她于1972年3月至1986年6月任文德路小学的革委会副主任、校长。那时,文德路小学名为文德北路第一小学。正如黄柏青校长所言,她接手的是一所组织混乱的学校,但是,组织的信任、同事的支持让她坚定了信心,带领全体师生持续变革,办出了一所声誉蒸蒸日上的名校。

(一)建章立制入正轨

学校变革的第一招,就是建章立制,让学校发展快速步入正轨。

当时,学校初中班9个,小学班一至五年级各3个。以年级为单位,学校建立级长负责制。级长主持思想品德教育、集体备课,协调级内各方工作,包括教师请假、调课、代课事务,以及少先队、语文教研、卫生、财务工作,还负责向革委会进行工作汇报。

同时,学校建立专科教研组,有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组,设组长1人,研究教学事宜。他们互相合作,积极钻研,最终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的制度有:分管各年级工作;执行听课制度,每周2至4节,听课教师要与任课教师分析教学情况;执行值周制,提前半小时到校负责检查各班情况,处理突发事件;检查教师对家长的工作;审查班主任对学生的评语。

在这些制度的引领下,教师甘挑重担,积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例如,级长陈嘉碧主持初中组,把学生按班级、能力调整,合成一个约30人的班,并且由她当班主任,肩负重担,攻坚克难,使其他老师能够更安心地工作。

(二)咬定课堂要质量

学校变革的第二招,就是咬定课堂,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变革前,学校的教学情况是:语文学科期末不及格率35%、数学学科期末不合格率35%;留级率13%,单科经补考不及格要留级;行政不听课,只是巡堂;教师只教成绩好的,成绩不好的则不理;有的老师上语文课只带一本《毛主席语录》……

于是,学校由潘幼达书记挂帅,带领全体员工进行政治学习,开展“评功摆好”活动,发扬成绩,表扬好人好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树立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同时提出面向全体,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要求,制定集体备课制度,举行全校公开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詹木英老师)

自詹木英老师迈出课改第一步,一个个“向好”的教育情景随后不断涌现。

一年级思想品德教育课,由胡剑敏老师执教《勤洗手》,通过卫生习惯培养,在学校建立晨检制度。每天早会时,由班级卫生委员检查学生的双手、衣服、鞋袜等,进行评比并且公布结果。由此出现了很多卫生积极分子,学校也多年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

二年级语文教学由陈广明老师执教,她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颇有心得。她作为广州市第一批高级教师,引领广大教师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新**。

五年级思想品德教育课,由郭燕钊老师执教《国旗》。其后,学校抓住时机建立校园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上8:00,全校师生列队到操场参加升国旗仪式,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