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年谱考1(第2页)
1914年—1915年(伊利诺伊大学大学院)
第一学期政治学及公法、都市行政、国家论、教育行政。
笫二学期政治学及公法、欧洲大陆政治、美国外交、美国对外国殖民地贸易。
1915年夏单元和评价基准、教育研究方法、中学课程、教育心理学(伊利诺伊大学授予政治硕士学位)。
1915年9月—1917年夏(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以孟禄、杜威、克伯屈等为师。在陶以后的整个生涯中,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15—1916年
第一学期美国公共教育行政、学校与社会、教育史、教育哲学、财政学。
第二学期美国公共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哲学、财政学、进步社会的教育、中等教育原理。
1916—1917年
第一学期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实习、外国教育制度的社会基础。
第二学期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实习、教育社会学、外国教育制度的社会基础。
陶因资料不足,在归国前未能完成学位论文。孟禄在给哥大学位审查委员会主席伍德布里奇的书信里,提出为陶采取特殊措施,即在陶的博士学位论文提出前,先安排一次必要的口试,期限是1917年8月2日。
此处,生年暂依旧说。与陶同年,又同是安徽人的胡适,1911年1月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学习。1916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在这里,陶、胡两位成为众所周知的同窗学友。但不同之处是,陶是自费留学生,胡是义和团赔款的公费留学生。有关二人师从杜威的同窗生活,各有关年谱仅作了一般性的记述。
现在,根据手头的《胡适留学日记》(全4册,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11月,本馆出4版。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作若干补充。在胡适日记里,陶的出现有以下两个地方。
(1)藏晖室劄(zha)记卷十三(民国五年,即1916年4月18日—7月21日)
十八杜威先生(6月16日追记),下面的是杜威先生和安庆胡天浚一起的合影。是陶知行(文濬)拍摄的。
杜威(JohnDewey)是美国现代第一号哲学家,其演说的影响面涉及全国的教育、心理、美术等各个领域,反响甚大,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部长之职,胡、陶两位及余均师从于他(在《日记》下面有相片并注有“杜威先生与胡天浚”)。
(2)同前
二十二陶知行与张仲述(7月5日),上图右边是歙县陶文濬(知行),左边是天津的张彭春(仲述)。两位都是今日留学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另外,根据日记,胡适是1917年6月9日由纽约出发,7月5日到达日本横滨,游玩东京神户后,8日从神户渡海,10月回到上海。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对陶的论文的批判
陶1917年归国后就任南京高师教授,在第二年(1918年)的教务会议中,提出了将历来的“教授法”改革为“教学法”的提案,然而遭到保守派的反对。1919年陶乘五四运动给各校带来的革新的机会,将高师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里,对陶回国之初到五四期间的活动作一梳理。
从1918年到1919年,陶发表了数篇论文。前述的年谱②将1919年的事项记述如下。
3月13日撰写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一文,为杜威来华做准备,向国人介绍杜威的教育学说。
1983年在世良正浩先生(当时在东大大学院)的协作下,该论文经过拙著的介绍,已记载入年谱。但是,有关陶在此前后发表的其他论文,如《中国教育改造》(1928年4月),因限于语言个别之处不够详细深入。拙著出版后,恰巧读到北京大学学生对陶执笔的《学生自治问题的研究》批判的文章,所以,在这里整理陶行知五四时期活动情况的同时,对学生的批判做一补充。
现在,将年谱④的要点选录如下。
1919年2月,陶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1期),批判旧教育“依赖天工”,“沿袭旧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提倡“试验之精神”。还发表了“教学合一”(上海《时报》“新教育思想潮”专栏),并撰写出《普鲁士教育之基本改革》。5月2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应北京大学、南京高师邀请来华,陶陪同杜威在南京、上海讲演。五四运动爆发后,陶在南京组织学界联合会,并任会长。陶将南京高师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陶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提倡教育工作者应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献身教育事业。另外,发表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新教育》第2卷第2期),提倡从“自动主义”(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的思想出发,为培养民主共和国民,实行学生自治教育。文章中系统地论述学生自治的意义、利弊、范围等问题,还首次提出了“在水中学游泳”、在“干中学”的原理。
陶初期发表的多篇论文,在当时学术界及论坛中有何反响,年谱类文献(1927年晓庄师范开设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能够看到这种记述)一般没有涉及。现在,根据手头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影印合订本,1980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予以补充。
《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于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年,即1920年1月4日,由北京大学学生会创刊,同年5月23日发至17号就停刊。
《周刊》第6号(1920年2月8日)载有《读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问题研究”》一文(署名缪金源、文末署有“九,一,十二,晨三时。”)即为民国九年(1920年)一月十二日清晨三时搁笔。在开头刊载的目录中,有三篇是论述“学生自治”问题的,即介绍杜威、蒋梦麟二人的学说要旨与陶的文章。文中分别引用了杜威和蒋的发言,对陶的论文加以批判。陶曾指出:“在实行学生自治中,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把学生自治比作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权由中央下放,学生自治权由学校下放。”陶的所谓学校意味着教职员工。陶的立论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的,尽管对“学生自治”的认识不甚彻底,缪文对此表明了不满的意向。
20世纪20年代,有关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平民教育运动等
在陶的初期活动中,他自己认为最充实的时期是1921年12月有孟禄参加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以后的大约四年期间。他于1925年末,曾不无感慨地说:“四年前的这一周——自民国十年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是近年中国教育最可乐观的一个时期。”“那是实际教育调查社于调查九省教育之后,邀请各地教育界代表七十余人到京开会,讨论改进教育方案。……现在回想到那时会场上一团和气的情形,真要令人认为黄金时代了。”[2]当时,他为了指导平民教育而东奔西走,甚至连1924、1925年的春节(农历新年)也未回家。这充分表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热情,从而也成为美国留学回国者中30岁左右的朝气蓬勃的领导人物,这在当时的教育界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这一时期,他既是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领导人,同时还担任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理事(主任委员)。下面从拙著的年谱中摘录有关事项如下:
1921年12月23日在北京有孟禄参加的情况下,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联合组成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并成为其规章起草委员。
1922年2月就任改进社主任干事,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1923年8月21日,在北京召开改进社年会。26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成立,当选为理事会书记,晏阳初为总干事。8月辞去东南大学教授,为指导平民教育访问全国各省。陶家从南京迁居到北京。1924年在北京市内开设了数所“平民读书处”,并继续访问各地。这一年及第二年连春节也未回家。1925年9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就任主任委员。12月4日,改进社创刊《新教育评论》(周刊)。1926年,接受改进社的再三恳请,仍任主任干事一职。
年谱类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一时期陶的事迹方面有一个问题,即“平教会”(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作为改进事业的一环,它与改进社事业的关系,陶与晏阳初的关系都鲜有涉及。关于这类,谨将年谱1925年的有关记述摘录如下。
1925年,34岁……秋,晏阳初就任平教会(总干事)一职已满一年。这一年里,(陶晏二人)思想、步调不一致,渐渐出现分化。陶向(改进社)理事会提议,把平教会分离出来,平教会以后在改进社内不承担任务,平教会不属于改进社事业。这年秋天,通过了两者分离的决议。陶和朱其慧女士决定以后禁止晏参加改进社活动。
平民教育运动以全国主要城市的工商业劳动者为对象。在运动开展过程中,陶和晏曾一度成为同僚,而后两人思想步调不一致出现分化。因此,有必要探究其具体原因。如果按照年谱⑤的记述,两人是1925年秋决裂的。一个问题是,陶在当时曾一度离开改进社后,又回到该社继续任主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