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节选102(第3页)
小先生的大本营及其总动员小先生的大本营在哪里?它就是全国的小学校,私塾和民众学校等。现在,中华民国有25万所小学校、35万所私塾和约5万所民众学校。这些小学校、私塾和民众学校,即是一所所小先生养成所,一所所小师范。今天,小学生有1100万人,私塾学生有700万人,民众学生有近百万人。一旦小先生大本营的总动员令一下,便可编写1900万人的小先生队伍,一个小先生教一人,立刻可以培养出3800万个小先生。……
小先生的细胞分裂小先生的教育组织像一个活的细胞。细胞是通过分裂来繁殖的。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两个细胞又分裂成四个,四个细胞再分裂成八个,直到不能分裂为止。小先生的传授也是如此,一人教二人,就培养了两个小先生。两人再去教,就培养了四个小先生。四个人再去教,就培养了八个小先生。今天,中华民国的1900万个小先生分裂一次,就可得3800万个小先生,再分裂一次,就可得7600万个小先生,还分裂一次,就可得15200万个小先生。只要细胞分裂个三次或四次,中华民族的生活教育就可彻底普及了。
过去四五十年义务教育未完成的任务,只要分裂一次,中华民国的义务教育立刻就完成了。
小孩子能做“小先生”吗?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自古以来,小孩是被人教。但正式承认小孩为先生是一件最摩登的事。这正式的承认,到现在,还只是限于少数的实验学校。我仍必须使大家承认小孩能做教师,然后教育才能普及。小孩的本领是无可怀疑。我们有铁打的证据保举他们做先生。
小孩能教小孩之铁证(甲)南京小庄佘儿岗的农人自己办了一个农村小学。这个小学里面的校长、教师、工人都是小孩自己担任。因为他们是自己教自己,所以又称为自动学校。这是我为他们写的一幅小照:
有个学校真奇怪,
小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
先生不在学如在。
(乙)淮安有个新安小学,里面有七个小学生,组织了一个儿童旅行团,跑到上海来。他们没有教师领导,也没有父母照应,只是运用团体的力量制裁个人的行动。他们靠卖书卖讲过活。到上海的那一天,袋里只有十块钱;告别上海的时候,却有六十块钱了。该校校长汪达之先生写信来,要我为这些小光棍的价值估一估,我便写了两首诗答复他:
(一)
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二)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在这些小孩子的铁锥之下,时代是分成了两个。那个瞧不起穷光蛋和小孩子的时代是永远得过去了。这一边是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穷光蛋和小孩子是有不可轻视的力量。
(丙)无锡和宜兴交界处有个地方叫漕桥,漕桥有位青年叫承国英。他要在西桥地方创办一个儿童工学团,要我代他找人帮忙。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工学团只有儿童会办。我便找了一位不满十三岁的侣朋前去助他。侣朋到那儿去的使命有二:一是发现当地有能力的儿童,把他们找出来,领导全体儿童共同创造这个儿童工学团;二是对当地的农民表现儿童的力量,使他们相信小孩子是有很大的本领。侣朋到西桥的第二天正是元旦,他被邀出席三百多人的一个农民大会,立时把儿童工学团成立。据国英来信说,侣朋是有惊人之成功。的确,他在我们当中,是表现了超越的天才。他教小孩子比我们任何大人教得好。
(丁)非战的马莱先生到山海工学团来参观的时候,随便找了一个孩子,问了几十个问题。这孩子不但是对答如流,并且与马莱先生舌战一小时之久,卒使马莱先生得一深刻之印象而去。这孩子便是社健(张健的别名——引者注),他现在只有十三岁,在萧场帮助他的哥哥创办儿童工学团。他正在领导四十几个能上学的小孩把教育送到一百多位不能上学的小孩的门上去。他已经是个“人间的小渔翁”,正撒下生活教育的网儿要捞小孩子。他要一网打尽,不使一个逃掉。
小孩子能教大人之铁证依传统的观念说来,只有大人教小孩,哪有小孩教大人?传统的教育法,没有一本不承认教育只是成人对于小孩之行动。这些洋八股的教育学是闭起眼睛胡说,他们忽略了一半的事实。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如不相信,请看我们的证据:
(甲)我们开始提倡平民教育的时候,家母是57岁。她当时就发了一个宏愿,要读《平民千字课》(中华民国民众学校的教科书一引者注)。舍妹和我都忙于推广工作,没有空闲教她。那时小桃才6岁,读完第一册,我们就请他做小先生,教祖母读书。这大胆的尝试是成功了。祖孙二人一面玩一面读,兴高采烈,一个月就把第二册读完。读了16天,我依据《千字课》上的生字写了一封信,从张家口寄给家母,她随嘴读起来,耳朵便听懂了。今年回想这事觉得很有意义,便在当年所拍的祖孙读书图上,题了八首诗如下:
(一)
吾母五十七,发奋读书籍,
十年到于今,工学无虚日。
(二)
小桃方六岁,略识的和之,
不曾进师范,已会为人师。
(三)
祖母做学生,孙儿做先生,
天翻地覆了,不复辨师生。
(四)
三桃凑热闹,两眼呆望着,
望得很高兴,祖孙竟同学。
(五)
上课十六天,儿子来一信,
老人看得懂,欢乐宁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