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评传节选1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第2页)
大规模的唱和没有机会。
喉咙耳朵几乎枯萎,
千千万万的音乐幼苗,
得不到培养而日就憔悴。
我们不能忍心地睡,
要写出大众的心声,
高呼人民万岁。
伴奏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大合唱,
吼到反和平反民主的恶魔退位。[4]
从1945年秋到1946年夏,我在中国的中部城市——汉口。
我在洞庭湖之南碰上战争结束,以“就地期满”的形式结束了部队生活,来到汉口,在国民党官员办的报社工作,同时认真观察着正在变化的中国新貌。给我印象最深的变化有两点,其一是为庆祝在胜利中迎来的各种纪念日而列队游行的学生们,他们精力充沛,眼里炯炯发光,其二是一种纸张非常粗糙的四开小报,它开辟了言论激进的政治记事栏。前面所举的几首诗就排在这些政治记事栏里。
我在街市角落的一家书店里发现了这种小报。一次,我买了回来,放在报社书桌的抽屉里,第二天竟不见了。于是,我明白了这种报纸的政治立场。尔后,我每周一次出去时就站在书店里阅读。这家报纸叫《民主星期刊》,重庆出版,编辑主任是一位叫陶行知的教育家。报上时常登载的风格新颖的诗作,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就这样开始写《新中国教师之父——陶行知》(日本刀江书院1951年版)一书。
创作新颖诗篇的教育家陶行知何许人也?
写了《新中国教师之父——陶行知》后,我读了萧三所著,题为“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原载于《救国时报》,后收录在文艺建设丛书的第一册《人物与纪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出版)一书中。作者萧三,笔名埃弥·萧,是国际知名的诗人、新闻记者,写有传记《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并有日译本。我曾根据萧三的评论文章写有“陶行知——政治抒情诗人”一文(载于《东洋文化》1957年11月第17号)。在那篇文章里,只是部分摘录了萧三写的精华部分,现在全文介绍。在介绍萧三的评论之前,首先须得引证陶行知题为“诗人”的一首诗:
有人说我是诗人,
这可不敢。
破衣烂棉花,
纸上堆得满满,
岂不糟蹋了诗坛?
有人说我是诗人,
谁肯承认?
亲爱的妹妹,
站在门口老等,
岂不得罪了诗神?
有人说我是诗人,
我可不懂,
唱破了喉咙,
无非是打仗的号筒,
只叫斗士向前冲。[5]
萧三就根据这首诗做了如下评论:
“陶行知先生屡次自己声明他不是诗人。人们都说,这是陶先生的谦虚。我却认为这正是陶先生之所以为真正的诗人。陶先生之所以别于其他‘诗人’的是,陶诗别有风格,非常通俗,大众化而又富有‘诗味’,读了令人兴起,令人深思,这正是我们时代和我们大众所需要的诗。陶先生纵不愿意也就成为了大众的诗人……
唱破了喉咙,
无非是打仗的号筒。
只叫斗士向前冲。
陶先生是这样了解诗和诗人的任务的。在这一了解之下,陶诗是中华民族抗日救国联合战线之有力的工具。
四万万人的公意掌舵;
八万万只手儿摇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