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时期的社会大学运动1有关重庆政协会议时期的陶行知李公朴(第4页)
[23]学习知识社(编):《政治协商会议文汇》,1946年版,第70-74页。严格地说,在召开这个茶话会二三天后,民主建国会、人民救国会也参与了“政治协商会议协进会”的组建。
[24]商闻实:《沧白堂事件和较场口事件》,载《文史资料选辑》第66辑,1979年版;力扬:《记陪都各界反对内战联合大会》,载《周报》第23期,1946年2月9日。
[25]历史文献社:《政协文献》,1946年版,第15页。
[26]历史文献社:《政协文献》,1946年版,第39-43页。
[27]陶行知:《社会大学颂》,载《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6-869页。
[28]陶行知:《教育生活漫记》,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26页。
[29]陶行知:《新大学》,载《生活教育》第三卷第7期,1936年6月1日。还有,斋藤秋男《中国教育史》(讲谈社,1975年),在295页指出新大学和新社会大学的关系。
[30]陶行知:《社会大学运动》,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84-587页。又,这个宗旨是陶修改了孔子的主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后采用的。
[31]郭方仑:《陶行知先生谈社会大学》,载《周报》第34期,1946年4月2日,(原载《民主》第27期,1946年3月15日)。
[32]陶行知:《与柳湜的谈话》,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10页。
[33]陶行知:《领导者再教育》,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96-598页。
[34]陶行知:《民主教育》,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69页。
[35]李公朴:《民主教育的初步实践——两个月来社大教学总括》,载《民主》第33期,1946年6月1日。还有,在上海陶行知正在为上海社会大学的创办筹备和反内战运动的组织工作而奔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做了80次讲演。(参照陶行知:《与柳湜的谈话》,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7]参见《社会大学的历程简介》,载《育才社大》第5期,1984年2月;黄齐生:《社会大学之我见》,载《文萃》第一卷第27期,1945年4月25日;田汉:《大家准备好了没有?——悼李公朴之死》,载《周报》第46期,1946年7月20日。
[38]孙起孟:《“明日的学校”设想》,载《民主》第23期,1946年3月23日。
[39]陶行知:《中国的大众教育运动》,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214页。
[40]陶行知:《工合与工学团》,载《工和之友》第一卷第4期,1939年7月。
[41]《社会大学1946-1985纪念》,第39页,第48-49页,第51-52页。
[42]《牺盟会和敢死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43]参看《新中国党政军人物志》《新政协人物志》《中共人名录》等。
[44]参看《中国文学家辞典》,《救国会》等。
[45]《社会大学1946—1985纪念》,第43-50页。
[46]《社会大学1946—1985纪念》,第53-54页。又,方与严《生活教育简述》(1947年)是以社会大学的讲义笔记为蓝本撰写的,该书概述了陶等生活教育同人推行的教育运动及其理论。
[47]杨乔:《回忆重庆社会大学》,载《文史资料选辑》第90辑,1983年版,第105-106页。
[48]《李公朴日记摘抄》,载《育才社大》第7期,1985年11月。另外,在前述《陶行知纪念文集》等里面,还刊载了当日与会者签名的彩色照片。
[49]《华商报》,1946年4-5月的海外栏里频繁地报道美国工人罢工的情况。
[50]和平社(编):《人民反战运动》,1946年6月,第5-14页。
[51]梁漱溟、周新民:《李闻被害真相》,1946年10月。在前述《重庆社会大学》里,汇集了“李闻惨案”及陶行知死后的各报纸杂志的消息,大体上可以看出其反响之大。
[52]近年中国刊行的资料强调,社会大学的创办和管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1983年,经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与有关机关共同努力,在昆明重建了社会大学。可以视该校为“业余性质”的高等教育机关。我对这所社会大学今后将如何发展,极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