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女大学生的学涯规划(第1页)
第二节女大学生的学涯规划
一、女大学生的学涯发展特点
大学学什么?我想实现什么人生目标?初涉大学学习生活,各种困惑与思考纷至沓来,这些困惑与思考大多集中于“我是谁”“我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我将往哪里去”,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基本取向的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大学生加深对自己学习目标的了解。
大学的学习生涯,简称为“学涯”,是职业生涯的开始。了解大学生学涯发展的特点与阶段特征,有助于大学生对学涯进行必要的准备与规划,对于过好大学生活意义重大。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在身心发展与社会性方面有着与其他年龄人群所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五大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和五大社会性特征。
(一)五大身心发展阶段特征
1。身体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升
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将经历人生最后一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骨骼基本骨化并坚固,身体外部形态逐渐转入缓慢发展阶段。在此年龄阶段,由于性激素的作用,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能承受较大的负荷,能承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在这一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快、更成熟。大学生正处在脑细胞建立联系的上升期,经过教学训练,特别是专业学习,皮层细胞活动量迅速增加,神经元联系扩大,脑回深化,为思维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种脑生理特征促使大学生在智力水平、记忆功能、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认知技能方面获得重大发展和明显提高。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均得到完善,创新思维高度发展,学生可以系统化地接受各种知识与经验。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精力以及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成为信息旋涡中的“弄潮儿”。当前,大学生成为新奇语言的最佳推广者和前卫时尚的最热衷的消费者。
以上这些发展和提高为大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身心基础。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同时也会制约其认知思维的发展。大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过高会导致学习兴趣迁移过快,产生研究上浅尝辄止与观点上朝令夕改的现象。另外,性生理的成熟也对大学生性冲动调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自我意识鲜明,自我评价模糊
自我意识是人认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个体对自我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形式。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凸显创造了外在的条件和机遇,使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大学阶段的年轻人,存在着对自我的内在与外在评价不稳定的现象,他们有时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负面评价暴跳如雷,有时却十分以自我为中心,面对众人指责却可以泰然处之;他们有时会认为自己是十分自信的人,有时却认定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心理学家将大学生时期的自我矛盾称为“自我同一性危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建立主观与客观协调的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为未来的学涯发展和职业发展奠定心理基础。
3。情感体验细腻,情绪波澜起伏
情绪与情感的发展是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之一。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在情绪与情感发展方面既有青春期的特征,又有青年期的特征。
一方面,大学生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与人际交往的增多,大学生对情绪信号的捕捉更加敏锐,对社会情感的体验更加丰富,这些变化使得他们在道德情感、民族情感方面的体验明显增强,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因此,大学生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反应往往比较敏感和迅速。同时,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大学生孤独感增加,对异性的情感需求增加,情感投入增加,情感上趋于细腻,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一大主题。
另一方面,大学生**澎湃,情绪体验强烈,具有情绪上的不稳定性,表现为情绪的两面性。大学生情绪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并受心境的影响。高兴时“给点阳光就灿烂”,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情就忧郁哀愁。这种情绪的波动导致大学生对身边的人、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个别大学生的认知上的偏执以及在挫折情绪中难以自拔往往与这种心理特征有关。情绪上的波动还会导致大学生在爱情方面重外表、情感不稳定,常常受到失恋的困扰。
4。意志水平各异,道德践行偏弱
意志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改造世界的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意志活动贯穿于一个人确定目标、拟订计划、排除阻力、提高能力、付诸行动并达成目标的一系列行为中。经过高考的磨炼,大学生大多已经具备较高的意志水平,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表现为目标明确、坚持不懈以及一定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克制等优秀的意志品质。
但是,由于大学生仍处于成长期,因此在意志水平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效地执行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对于大学生活的各种考验能够从容应对,从而获得丰富的学涯成果。而另一些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在面对抉择时,不少大学生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面对机遇时,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错失时机,事后又悔恨不已;面对**时,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克制力,或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或贪恋虚荣而失身堕落;面对困境时,一些大学生一蹶不振、丧失斗志……这种种现象均与这些大学生意志发展水平偏低有关。
另外,意志薄弱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行动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较强,对于社会现象有独立敏感的判断。他们勇于挑战权威,也不缺少创造性的想法。但是,当他们被要求实践他们的道德判断或执行他们的创造想法时却往往有头无尾,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他们自我矛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意志执行力偏弱有关。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修养是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大学学涯和职业生涯的关键。
5。个性不够完善,身心障碍多发
如前所述,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心理上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在个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造成社会适应困难,这些适应困难反过来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个性缺陷主要包括过于内向、过于苛求、易于悲观、神经质、适应困难等。有的学生有高神经质问题,这类学生往往多愁善感,悲观偏见,孤僻,缺少同情心,有进攻倾向,易激动和焦虑不安。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可能会成为亚健康人群,罹患各种身心疾病,甚至影响其学校适应与社会发展,激化人际冲突,限制问题解决能力,导致情绪障碍和社会退缩。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身心障碍问题不容忽视。全国各地的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发生率在20%~30%,高于同龄其他社会人群,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排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前三位。由于各种精神压力的存在和个性缺陷,压力的躯体化倾向明显,大学生中头痛、胃痛、心悸、疲惫及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高,其中失眠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调查指出,某学院有9。6%的学生报告有入睡困难,8。1%的学生有再入睡困难,6。8%的学生多梦并早醒,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和情绪不佳。因此,塑造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学涯适应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资料】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两面性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两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情绪强烈但可控,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的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自尊心特别强;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等。
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因此其心理特点具有消极性,如: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能力;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导致失败;在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时,求知欲与敏感性容易导致与社会潮流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二)五大社会性特征
大学阶段的社会环境与中学阶段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社会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使他们具有与以前不同的社会性特征,总体表现为社会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人发展的不平衡。
1。政治意识趋向成熟,价值取向多元冲突
在理想信念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有强烈的爱国情结,维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观念上逐渐趋于成熟,能够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大局出发理解和评价时政敏感话题。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表现为缺乏政治信念,政治行为趋向功利化,在信仰上有较强的功利色彩。大学生富于**,容易对社会事件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和失控的言行,在缺少正确引导和个人理性控制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群体性行为失控,从而扰乱社会秩序,同时也给大学生群体自身带来困扰。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趋势,他们关爱社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推崇诚信、健康、环保、公益的生活理念,追求美好人生和自我实现,这些都符合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但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对大学生影响较大。
2。学习兴趣更加广泛,职业目标逐渐清晰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过去的考上一个理想大学转向拥有适应未来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这种目标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关注知识以外更多的领域。丰富的学术活动、众多学术大师的口传心授为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逐渐对新知识、新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专业领域,适应性社会技能的学习也受到了大学生的重视,大学生通过各类社团和组织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学到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技巧。这些活动和组织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升个人影响力的机会,成为大学生建立职业自信和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形式。
进入大学之初,大学生主要面临学习适应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当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后,也就开始了专业基础学习,接触专业实践,这些实践体验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未来工作领域的相关要求。一些学生开始考虑将来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这时,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趋向集中,聚集于未来潜在的职业领域,建立起模糊的职业目标,这种职业目标的建立反过来又深化了大学生对现阶段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认识,为现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动力。经过一系列学后做、做后学的循环过程,大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清晰起来。在职业指导课程与训练的帮助下,这种职业目标可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学涯规划,指导大学生为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