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是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准备、正在以及持续进行选择的终生过程。以下将分别介绍职业生涯自我意识理论、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施恩的职业周期理论与职业锚理论、生涯认知发展理论等著名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

一、职业生涯自我意识理论

(一)职业生涯自我意识理论的内涵

职业生涯自我意识理论的核心是对“职业性”概念和职业“自我”概念的理解。美国著名学者金兹伯格提出并运用了“职业性”概念,指出人的职业能力和对职业的认识之类的特征是发展的、演进的,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职业“自我”概念方面,美国学者萨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把金兹伯格的“职业性”看作“自我意识”,即职业自我认识。他认为,人的职业性的发展,也就是人的“自我”概念或意识的建立和发展;人的职业性是人的自身职业能力及其对职业的认识;人的职业性是不断发展的,即职业能力与职业认识是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职业性的发展导致职业选择的状况及其成功与否。

(二)职业“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ept)是萨帕的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人看待自己和自身境况的观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人或心理上的,包括个人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对选择进行调整;另一个是社会的,重点是个人对其社会经济情况及与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当前社会结构的评价。萨帕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发展和实现自我概念的过程。他以个人发展为着眼点,把自我和职业融为一体,指出职业应该使个体得到发展,同时又能使个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萨帕的职业自我概念是经由生理及心理成长、对工作的观察、对工作中的成人认同、一般环境及一般的经验所发展的。最终的目的是自己与他人的相异及相似点可以被同化,对工作的世界认知渐深而经验更广,形成更复杂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将依循的生涯形态的驱动力。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上实践自我概念,以此来实现自我。自我概念不是静态的,而是持续发展的。它影响生涯决定,正确的自我概念是生涯成熟的必要条件。个人通过选择独特的职业类型来表达和展现自己,实践自我概念。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萨帕提出了“拱门模型”(ArchwayModel),扩展了以往的自我概念,该模型说明了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生涯的发展。拱门的基石之一是个人的心理特质,包括个人需求、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等;拱门的另一个基石是社会性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家庭和学校等。连接两大基石的拱形,是生涯发展阶段与自我概念,主导个人的生涯选择与发展。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因素与个人的心理特质交互作用,形成个人的自我概念。“生涯彩虹图”(见图2-1)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其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包括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六个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

图2-1生涯彩虹图

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健康择业心理的核心。良好的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恰当的认识,即了解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特质(个人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拥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在职业选择中,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需要的与自己的个性品质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职业能够增强一个人的自信,提升自我形象。经由成熟自我所选择的职业,是个体自我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完美统一。

【案例】

自我与职业

中文专业的小文,来自北方,生性浪漫,喜欢美丽而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杭州,决定毕业以后到杭州工作。小文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文笔很好,在学校时就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散文、诗歌,所以她一直希望能到报社做编辑。到杭州之前,家里人已经为她联系好了一家报社。但是满怀着对杭州的憧憬,加上对自己文笔功底的自信,她毅然来到杭州。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以后,她发现没有关系、没有背景,要想在杭州进报社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小文只好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但因为小文平时都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写文章,没接触过商业性文案,所以工作起来非常吃力,加之公司内部竞争激烈,同事关系非常复杂,本来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文感觉自己孤立无援,疲惫不堪,只好辞职。接下来的几个月,小文始终没有找到工作,杭州又属于高消费城市,日子越来越拮据的她只好去一家外贸公司做了文员。虽说是文员,但因为公司很小,人手不够,小文常常要帮经理处理一些财务、管理上的事务,一个人相当于一个财务、文秘,半个经理,工资不高,工作压力又大,每天下班都累得快散架。感觉前途渺茫的小文觉得自己实在不该来杭州。

小孙毕业于杭州某高校的文秘专业,毕业后,小孙在离杭州不远的老家做公司文秘。虽说是文秘,但总是在做一些诸如打字、复印之类的琐碎小事,这让小孙感觉很苦恼。后来,喜欢交际、旅游的小孙发现自己对导游工作非常感兴趣,而且导游在浙江又是个很热门的职业,于是,在工作之余她去考了个导游资格证书,并选择到杭州发展。没多久,她就顺利在杭州一家旅游公司做了一名导游。因为小孙的英语口语能力出色,公司让她负责国际旅游线路,使得小孙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加上她工作努力认真,业绩斐然,短短一年时间她就成为这家旅游公司的管理人员,事业进展得非常顺利。回顾这两年的经历,小孙觉得自己的幸运之处就是当初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并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

分析: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杭州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特征:流动人员多,就业压力大;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文化底蕴厚重,具有保守的一面。

案例中的小文希望能去报社当编辑。杭州虽然是个国际化大都市,但也有保守的一面,像报社这样的国有单位,都偏向于聘用有关系的本地人,使小文的职业理想落空。小文文笔很好,这可以说是她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但生性浪漫的她却很难胜任商业文案写作,在杭州,她完全没有施展特长的平台。另外,因为杭州就业压力非常大,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是很苛刻的,特别是一些小公司,一身兼多职的情况很普遍,所以小文后来在外贸公司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小文无法适应,主要是由于她的个性不适合这个城市的紧张节奏。可以说,小文在择业时,选择了一个很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城市。

案例中的小孙在职场上可以说是个成功者,这主要得益于当初正确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和择业城市的选择对她的成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业是杭州城市经济中的重中之重,这为喜欢导游职业的小孙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职业理想和择业城市的和谐给小孙带来成功的机遇。

小文的失败和小孙的成功都表明一个关键问题——能否找到满足“自我”意识的择业城市对职业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影响。正是这个问题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资料来源:《大学毕业生如何选择就业城市》,中国教育在线,2013-11-04。

(三)职业生涯自我意识理论的应用价值

在职业选择中,很多人存在着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赚钱多,就选择哪个职业,例如,近些年在择业中出现的“金融热”“信息产业热”“外企热”等,以及在择业地区上选择“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或“北上广”等。这种盲目追求时尚、满足个人一时的物质欲望的选择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假如与自我概念不匹配,就非常有可能在从业之后产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后果。有些人由于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还会变得极度自卑。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当认清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还应从宏观上了解自己择业时的社会经济形势,了解某一职业在这种经济形势中所处的位置、发展趋势,以及这一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特质的要求。萨帕的自我概念理论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方向和内容。

第一,开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特质具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第二,不断地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各种职业的发展状况资料,提供各职业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的要求的资料,使人们从青少年起就具有一定的职业认识。

第三,在前两点基础上,协助人们不断总结个人在职业实践中的职业认知与职业经验,形成较成熟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这是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基础。人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建立健康的职业自我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青年期直接面临职业选择时,显得更为重要。

二、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

最早强调人职匹配的职业生涯指导理论,是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创立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Theory)。该理论的基本假设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能力模式与特性,它与职业相关,而人的特性是可以客观测量的。职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求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1959年,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人职匹配理论(PersonalityTypologyTheory)弥补了特质—因素理论的不足。人职匹配理论又被称为职业兴趣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说,“兴趣比天才重要”,这是对职业兴趣理论的最好诠释。

霍兰德认为,人的一生中面临许多选择,职业方面的选择是关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选择之一,这其中职业兴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霍兰德的观点: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极大影响职业的适宜度。当他从事的职业与其兴趣相吻合时,就可能发挥最佳水平,易于做出成就;反之,则可能感到极不适应或者毫无兴趣,即使取得一定成绩也难以获得成就感。

(一)职业兴趣的类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霍兰德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成果,其四个基本假设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多数人能被归为六种类型,即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环境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人们将搜寻可以让自己发挥技能与能力、表达态度及价值,并承担问题及扮演角色的环境;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

1。社会型(social)

社会型的共同特点: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适合的典型职业: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能够不断结交新朋友的工作,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2。企业型(enterprising)

企业型的共同特点: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力、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适合的典型职业:喜欢需要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能力,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