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优差生亲子沟通的比较 质的研究(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优差生亲子沟通的比较:质的研究

本章的量的研究部分对三类儿童亲子沟通三个层面变量得分的比较发现:无论在沟通能力上,还是在亲子沟通质量,抑或沟通系统上,三类儿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优秀和较差儿童之间。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对部分学习优秀和较差儿童亲子沟通过程的现场观察,详细描述以上这些差异在实际沟通中的具体表现。

综述中提到的动力系统理论(Granic&Lamey,2002)认为在正常的亲子沟通情境中加入具有扰动作用的压力事件或压力刺激能够激发出父母自动化的沟通行为,并表现出家庭中稳定的亲子沟通模式。以往研究曾经采用限制任务完成时间(Granic&Lamey,2002)、增大任务难度(Greorris,2002;Hudson&Rapee,2001)、增加任务所伴随的消极情绪压力(Root&Jenkins,2005;Barrettetal。,2002)等方式和措施来引发亲子之间真实的、自动化的沟通活动。根据这一思想,我们的现场研究也希望通过亲子沟通任务设计和研究现场氛围控制等方式制造一个对父母而言有压力的亲子沟通情景,以达到激发父母自动化沟通行为的目的。

下面将简单介绍这两种控制措施。首先,沟通任务的设计。研究所设定的认知任务形式与内容都与学校测验类似,尽可能激起父母的焦虑情绪;而且沟通任务是以标有较差成绩的试卷形式呈现的,这个任务除了行使确定沟通主题的作用之外,还承担着增加亲子沟通的情绪压力的扰动功能,以此引发父母的自动化沟通行为。其次,沟通氛围控制。亲子沟通过程中始终有观察者在场,并且观察者与父母相隔1米对面而坐,制造有旁观者在场的压力;当亲子在任务解决中遇到困难或出现亲子沟通障碍时,观察者都没有任何提供帮助或终止沟通的表示,只是提示父母和儿童继续解答问题,以增加父母对沟通进程的不确定性;当亲子沟通进行了约10分钟时,儿童和父母将看到另一研究者陪同一个已完成任务的儿童从窗边经过,给父母施加了一定的时间压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本章对现场研究所获得资料的编码和分析方法。上文曾介绍了行为类型(DiBartolo&Helt,2007)、行为序列(vanderVeer&vanIjzendoorn,2000)、言语内容(Hubbs-Taitetal。,2002)和沟通结构(Granic&Lamey,2002)等四种编码方式并分析了每种编码与分析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综合多种分析角度,取各种分析策略之长确定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发掘亲子沟通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编码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以往亲子沟通行为观察研究编码和分析方法的对比和分析,确定了本研究资料编码和分析应遵循的三个原则。第一,在行为分类基础上进行言语内容分析;第二,从行为序列中发现沟通模式;第三,一般趋势描述和典型个案分析相结合。下面将结合三个原则阐述本研究的编码和分析方法。

首先,本书在总体上采用行为类型编码的研究模式按照一个既定的、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行为类型作为资料整理的框架。在这里以第三章所建构的亲子沟通模型为亲子沟通行为分析框架。编码具体分为三个层面:沟通能力和倾向层面、亲子沟通质量层面和亲子沟通的系统层面。但是,行为类型编码片面注重行为出现次数的比较,可能因此丧失许多有价值信息,尤其是某类行为对儿童认知活动的影响无从体现。因此,本书将在行为分类基础上,尽量减少数量和频次编码,而通过言语内容分析展示每种行为如何体现,揭示沟通语言的意义建构,特别是那些消极亲子沟通模式的社会建构过程。

其次,本书在资料分析过程中以完整行为序列的呈现为基础,但同时从中发现隐藏在行为序列中的稳定沟通模式。传统的行为序列分析是通过考察各行为单元以某种顺序出现的概率来判断被试相对统一的沟通行为模式,或者通过行为单元聚类找出对儿童认知活动有促进作用的一簇行为。但这种切割连续沟通过程的编码和分析方式不利于发现独特而生动的沟通行为模式,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吸纳行为序列分析中分析沟通行为前后关联性的思想,通过对典型沟通片断和个案的分析着重说明亲子沟通行为是如何彼此相依的。资料编码和分析中尽量保留完整的沟通行为序列,即使划分出行为单元也优先保证一个主题下沟通的完整性,这有利于蕴藏于行为串中的沟通模式的发现。

最后,上文量的研究已经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描述了三类儿童亲子沟通状况的差异,并从中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结论,在这一部分现场研究的资料分析中除做出必要的趋势描述之外,主要就一些典型的个案或沟通片断做深入的质性分析。这些典型个案或沟通片断的分析有利于挖掘材料中蕴含的多种信息,这种方法并不排除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做出适当推论(陈向明,2000)。我们对观察内容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亲子沟通中的谈话,体验沟通双方的体验,在获得被试的直接行为和经验基础上,对其沟通行为及行为所牵涉的经验加以反省抽象,从而发掘父母和儿童有关亲子沟通中内隐观念及这种观念外化后所体现出的亲子沟通模式。这种思路受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例如,Choi等(1997)所提倡的本土心理学方法就强调考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或集体表征;再如海德认为“虽然普通人的思考不够明确或较模糊,但他们关于自己和他人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解,这使其可以用更适当的方式与他人互动。”我们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对亲子沟通行为的考察与分析,揭示被试对亲子沟通的内隐理解及在这种理解基础上无意识建构的沟通模式。

(一)研究假设

这部分的研究假设为:通过典型个案和沟通片段分析,发现学习较差儿童及其父母在(1)沟通能力上存在一些特殊的沟通能力匹配关系;(2)在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亲子沟通中会出现破坏亲子关系或情感的行为;(3)母亲和父亲在沟通中作用不同。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本章量的研究的被试中筛选了13名学习较差儿童和13名学习优秀儿童,被试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具体分布见表4-11。

表4-11质的研究被试分布情况

研究邀请这26名儿童与他们的母亲。但由于4个儿童主要由父亲教育(母亲在外地工作),所以由父亲参加现场研究(2个是学习较差儿童父亲,2个是学习优秀儿童父亲),其余均为母亲和儿童参加。

2。研究工具

(1)数学测验:选择适合小学五、六年级儿童的、不同难度等级的8道数学应用题组成一个数学小测验见附录四,在以往相关研究中(辛自强,张莉,2009)这些测验题目在五年级群体中通过率为0。65(SD=0。28),六年级通过率0。75(SD=0。20)。此外,研究另准备了3道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目插入学习优秀儿童的测验题目中,以确保优秀和较差两组被试都不会得到满分(满分被试将被剔除)。

(2)观察研究材料包:是按照研究目的设计、编制的各种服务于观察研究的材料,其中详细介绍了研究关注的变量及这些变量的操作定义、相应的编码方案等。资料包具体包括观察编码及评分表、观察记录表、意外问题应对方案、观察者操作程序、被试答题纸(相关材料见附录二)。

3。研究程序

(1)数学测验施测。量的研究施测结束一个月后,挑选上述被试中学习较差(13人)和作为对照组的学习优秀儿童(13人)共26人完成数学测验,规定时间为20分钟。

(2)学业沟通观察。数学测验结束三天后,邀请参加测验的学习较差和学习优秀儿童和其母亲(其中包含4位父亲,因此以下称父母)共同参加一个亲子学业沟通活动。观察中,请父母和儿童成90度角坐在方桌的两个桌边,观察者坐在父母对面,以便于观察。待父母和儿童坐下开始确认儿童姓名,介绍活动内容。指导语如下:

×××班×××同学的妈妈(爸爸),您好。欢迎您参加我们的活动。

一般来讲,孩子考试后,往往会把成绩单,甚至试卷、作业等带回家,给您看,作为家长有时要帮孩子分析试卷,对成绩好坏进行评判,或者帮孩子讲解题目。

我们今天请您和孩子来参加一个有关试卷分析的活动,主要想知道您平时在家是怎样和孩子分析试卷、讨论学习的。这是孩子上周四考的一个小测验,您和孩子都是刚刚看到这个成绩,现在请您和孩子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讨论一下这个试卷和上面的问题。

同时出示儿童数学测验的试卷(已经用红笔批阅和评分),将试卷放在母亲和儿童之间并开始录音、做观察记录。观察期间尽量避免与父母的单独对话,主要引导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整个观察过程录音,同时由观察者记录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和儿童的表情及行为。

(3)儿童及家长访谈。观察结束后请儿童和参加活动的家长介绍其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在儿童学业指导中的作用及其与儿童的沟通情况。

(4)录音转写。观察和访谈结束后,对全部录音资料进行逐字文本转写,并将观察记录补充在录音转写资料中。然后,反复听录音,仔细核查,确保转写文字稿与录音的一致性。转写字数共9。7万字,每个亲子对沟通时间长短不同,最短的20分钟,最长的60分钟,平均约40分钟。

(5)资料的编码与分析。对观察及访谈资料的编码与分析遵循上文中提出的三个原则,在按照研究一所建构的有效亲子沟通模式对资料进行类型编码的同时偏重沟通言语的内容分析,从完整的沟通行为序列中,通过不断反省和抽象发现隐含其中的亲子沟通模式。在结果与分析中以楷体字体呈现必要的被试沟通原话。

(三)亲子沟通中的互倚性与父母角色分工

1。优差生与父母沟通能力和倾向的匹配

根据上文定量分析的结果,学习较差儿童在沟通的主动性、表达的清晰性和人际敏感性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儿童,其父母的开放性和表达清晰性也存在与其他父母不同的特点。但是,我们认为沟通质量和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个体的沟通能力,沟通者之间能力的组合或匹配关系也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我们再次审视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学习较差儿童与父母的沟通能力特点确实表现出一定的关联。例如,父母表达不清晰的提问最可能得到一个同样表达不清晰的回答;父母较低的开放性给儿童留出的自由沟通空间极小,久而久之儿童可能失去对亲子沟通的兴趣,而表现出沟通主动性较差。而且,通过对完整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也发现对沟通者沟通能力(或表现出的沟通能力)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对象的身份、能力、特点。所以,下面的分析着重考察在实际的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习较差儿童与父母在各种沟通能力上如何匹配,而不单独考察某一方沟通者去背景的沟通能力。

(1)父母主动与儿童退缩。我们考察了在一个完整的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和儿童的谈话在数量上的差异,并比较了学习较差和学习优秀儿童亲子沟通中谈话的数量。结果如表4-12所示。

表4-12学习较差与学习优秀儿童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儿童谈话字数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学习较差儿童父母与子女在亲子沟通中谈话字数的比例约为6∶1;相比之下,学习优秀儿童亲子沟通中的谈话字数比较,约为3∶1。虽然单纯的谈话字数差异并不能代表或说明亲子沟通的性质或更深层的特征,但至少我们可以初步地断定,与学习优秀儿童相比,学习较差儿童亲子沟通过程中,更多由父母来说,儿童发表观点的机会很少。也就是说,学习较差儿童父母比优秀儿童父母,有更明显的“一言堂”倾向,孩子表达的机会很少,主要是听。

为了探究学习较差儿童在沟通中为何总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我们详细分析了亲子之间有关学业问题的沟通过程。结果发现在主动提出话题、建议,引导谈话进程和方向方面,父母都占据绝对优势。研究中当研究者出示儿童所做的数学测验时,几乎所有差生父母都是自己先拿起试卷浏览一遍,然后才交给儿童看,同时以评价(“错了这么多呀,他现在这个应用题就理解不了”)、命令(“看题”“你自己看看吧”)、感慨(“这可没救了”“你看错多少题呀”)或反问(“一共8道题,才对了3道,这道题怎么没做呀?”“你一个也不会吧?”)开始亲子沟通过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