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篇(第1页)
心理健康篇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力的完好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远离家乡,一般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精力有限,所受教育程度有限,甚至自身还有许多病痛,所以他们没有精力去细致、周到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在他们心目中,只要孩子们有饭吃、有学上就行了。至于孩子是否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是否能遵守纪律、是否听懂了老师讲的课、是否想念父母、是否快乐、是否适应学校生活、是否受人欺负、是否感到委屈,老人们对此全然不知,也想不到这么多。
长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学生积累的负面情绪可能越来越多无处释放,而积极情绪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形成不良的心理认知,如孤僻、自卑、消极、懒散、叛逆等……
为此,本篇着重从案例引入,分析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层面提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包括利用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案例1
远离父母的我们像断了线的风筝
刘晓霞(化名)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贵州省的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父母为了我们能够早日过上好日子,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含泪离开了我们,奔赴大城市去打工,家里只留下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年幼的我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
远离父母,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很单调,帮助爷爷、奶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走很远的山路去学校读书,中午经常饿着肚子。
有时我们在想,我们的父母在远方干什么?他们想我们吗?我们经常能在梦中看见爸爸、妈妈带着新衣服、好吃的东西回家了。一阵喜悦后醒来发现只有冷冷、黑黑的房间……
我们的父母忙于生计,经常几年都不回来,所以每当看见别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时,我们既羡慕又觉得别扭、失落;突然间,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们盯着他们想这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吗?怎么这么陌生?
生活中的我们学习不好,衣服不干净,经常感觉不开心,心里很烦却没处诉说。
案例2
边远山区教师眼中的留守儿童
—贵州某山区小学教师
我们学校是贵州省的一所边远山区小学,学校里留守儿童占了65%,以五年级一个班为例,全班73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40人。
分析这些留守儿童,卫生较差的有36人,学习基础较差的有37人,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有35人,成绩较差的有36人。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学校教育常规工作——家长会都很难开展。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而且还有隐藏着的心理问题。我清楚记得在一节数学课上,一位学生独自趴在自己的座位上哭泣。我赶紧询问,学生不肯说什么原因,连连摇头作罢。后来我担心极了,生怕孩子生病不敢说。当我提出要将他送往医院时,他这才说了缘由,原来是因为爸妈到外面打工去了,他太想念他们了。
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后,心里或多或少对学校环境会感到陌生、害怕,如果再遇到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家里没有亲人可以倾诉,一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发展到情绪低落,独来独往,封闭内心。
案例分析
案例1向我们描绘了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后,自己内心的思念、孤单、无助的心理变化场景。
案例2向我们描绘了留守儿童在学校思念父母,学习困难,心理困惑与烦恼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