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二 户外安全(第2页)
其次,随后处理。
初步处理后,要迅速送往卫生所、诊所或者医院,进一步进行治疗。
(三)如何预防孩子被其他动物伤害?
除了上述常见的猫、狗、毒蛇等动物外,儿童有时候也会被马蜂、蜜蜂、水蛭、海蜇、蝎子、蜱虫、蚊虫等动物蜇伤或叮咬,引起红肿、发烧等病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也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1。被水蛭咬伤怎么办?
水蛭又称蚂蟥,是一个冒名的“吸血鬼”。它的头部长着一个吸盘,当遇到人时就紧紧地吸在皮肤上,吸盘钻进皮肤吸血,由于水蛭同时还分泌一种抗血液凝固的物质,所以血液不会凝固,川流不息地供它贪得无厌地吸吮。孩子经常下水田或在河里玩耍,常常成为水蛭的侵害对象。当被水蛭咬后,不要用手去生扯硬拉,这常会将它拉断,身子断了,但头还留在皮肤里,伤口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盐水或醋去冲,或者往水蛭身上撒盐,由于它怕盐和醋,受到刺激后,身子会缩小,吸盘也随之松开,这时就可以把它弄死。对被咬的伤口,可用盐水冲洗干净,涂上紫药水,如果局部出血不止,可用干净的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2。不要捅马蜂窝
马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毒性很大,其蜇针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和一种被称为抗原5的蛋白。马蜂有很强的地域观念,自卫能力和警惕性非常高,只要有人侵入了它们的生存区域,担任“警戒任务”的马蜂便会立即袭击“敌人”。被马蜂蜇伤后伤口会立刻红肿,且感到火辣辣的痛,被马蜂蜇伤后应及时处理,最好立即去医院处理。一些人被蜇后忍着疼痛不处理,以为过了疼痛期就没有问题,殊不知可能会有毒素潜在体内,情况严重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附近或家里有马蜂窝的家庭,应准备一瓶灭害灵之类的杀虫剂,不要试图摘除蜂巢或惊扰马蜂,千万别用石头或竹竿擅自乱打。平时最好穿浅色光滑衣物,因为蜂的视觉系统对此非常敏感,不敢轻易攻击。马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若身边有蜂飞舞,不要用手拍打,也不要快速逃跑,如果不小心惹得马蜂“发火”,正确办法是迅速用衣服或其他物品包住头和**在外的部位,蹲下后呈原地趴下状慢慢离开,千万别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马蜂攻击。因为蜂具有趋光性,若晚上被马蜂围困,最好逃向黑暗的地方。
马蜂毒呈弱碱性,一旦被蜂蜇了,应立即用肥皂水、尿液等碱性**洗敷伤口,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伤口处有残留的蜇刺,应立即拔掉。如果当时有洋葱,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或者将生姜、大蒜、马齿苋(一种野菜)等捣烂、嚼烂涂在伤口处也行。此外还可用母乳、无极膏、风油精、清凉油、万花油、红花油、绿药膏等去除蜂毒,但切记不可用红药水或碘酒搽抹,那样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肿胀。如果出现头疼、头昏、恶心、烦躁、发烧等症状,尤其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去急救。
资料链接
5岁儿童被马蜂蜇伤致死
2012年10月19日,5岁的周周与两个玩伴在户外玩耍,突然一阵大风将树上的马蜂窝吹落。马蜂立即将周周等3个幼童包围。孩子们的哭声惊动了大人。两个孩子被立即送到了潜山县城的医院救治,只有周周被送到王河镇卫生院救治。周周在接受医治后,便被亲属带回了家。
没想到回到家后,周周不能小便,小肚子也涨得很大。爷爷奶奶吓得连忙将孙子送到潜山县城的医院。由于病情危急,周周被立即转到安庆某医院救治。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10月31日,周周因身体器官功能衰竭不治身亡。记者昨日获悉,其他两个孩子由于抢救及时,生命体征平稳。
资料来源:新安晚报
3。被海蜇蜇伤怎么办?
海蜇又称为水母,是海生的腔肠动物,夏秋季最为活跃。小的海蜇只有手指甲这么大,大的海蜇直径可达1米多,重百斤以上。海蜇触手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会释放炎症因子,人碰触后会患上海蜇皮炎,蜇伤后24~72小时为过敏高峰时间,会感觉皮肤瘙痒、红肿热痛、麻木刺痛、灼痛或刺痒,继而蜇伤处出现条索状排列的红斑、丘疹,亦可有水疱、大疱及瘀斑出现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远远看到海蜇一定要马上躲避。
一旦被海蛰蜇伤后,切勿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正确的临时应急措施是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用酒精或碱性洗液冲洗患处,如碳酸氢钠、肥皂水或常用的明矾,亦可用海水冲洗。如果身体小面积被蜇伤,可采用一些冷湿敷的方法,比如冷敷剂、三黄水和硝矾洗剂等中药清热利湿,或者应用磁疗拔罐等方法,可以迅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但如果蜇伤面积较大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强的海蜇蜇伤,常在1~4小时内出现瘙痒、疼痛严重、畏寒、发热、腹痛、倦怠、出冷汗,少数出现胸闷、口吐白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必须及时去医院治疗。一旦处理不到位,贻误治疗时机,后果将不可设想。
资料链接
图解被海蜇蜇伤的现场急救方法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
4。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2010年夏天,一种咬人致命的小虫子引发了多省市人们的恐慌,这种小虫子后来被证实是蜱虫。蜱是野生或家养大动物的重要寄生虫,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也是人和动物一些重要疾病的传播者。蜱有好多种,主要分硬蜱与软蜱两种。蜱在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某些硬蜱在吸血过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阻滞,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鉴于硬蜱主要生活在山林或者杂草中,而软蜱主要生活在动物的身上或是动物生活的地方。因此,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或动物生活的地方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水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己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除了上述的几种毒性较大的动物外,若被臭虫、黑蜘蛛、蟑螂、壁虎、蜈蚣、刺毛虫(俗称洋辣子、刷木架子、八家毛子)、蝎子、蜜蜂等叮咬后也不能大意,若叮咬后出现长时间红肿,并引发发烧、恶心、呕吐、耳鸣、心跳加速或不规则跳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溺水
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水域资源较为丰富,村里遍布的水田和小水塘成了留守儿童玩耍、钓鱼和洗澡的好去处。游泳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常常会发生溺水事件。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每年都有不少孩子掉到水沟里、池塘里、江河里而失去生命。
(一)怎样预防溺水
第一,教育孩子学游泳时或嬉水时,尽量在水浅的游泳池里,不要在不安全、不熟悉的河里或水里游泳。
第二,如果到熟悉的地方游泳,教育孩子在下水之前要观察地形情况,遇到水中有旋涡、乱石、水草或淤泥等,要赶紧离开,以免陷在淤泥里或被水草缠住不能脱身。
第三,教育孩子外出游泳或嬉水时,尽量与成人一起,或者与会游泳的人在一起,不要独自一个人去游泳或到野外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