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节选1(第2页)
从这一天起,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便在这偏僻的山村里诞生了。陶先生以十分愉快的心情,走到一家农民家里,就在牛栏旁边放下几张八仙桌儿宴请来宾,吃的是青菜豆腐,但大家心里很愉快。
(四)和牛大哥同睡
这时候,陶先生把全副精力都放在筹划学校上,他把教授辞了,安徽中学的校长也辞了,搬到乡下来住,他又号召大家自己动手建筑校舍,他写了一首自立歌勉励大家: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
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在校舍没有建筑起来以前,大家住帐篷露营,陶先生自己也露过营,借住过老百姓的家。他住在一位陆老头儿家里,三间草房,东首住主人,中间放农具杂物兼会客吃饭,西首拴着一头大水牛,遍地堆积着牛粪。陶先生就借住在西首牛大哥旁边,有一星期左右,他见了人便笑盈盈的说:和牛大哥同睡,只闻牛粪香。后来,这位人民教育家又是人民诗人,曾有“一闻牛粪诗百篇,风花雪月都变节”之句,叙述要做大众诗人,写大众的疾苦甘乐,就得和老百姓共同生活。
他不尽是理论家或事情的发起人,常常喜欢用自己的行动来指引别人干。他在晓庄,提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是最好的教育。”他也毫不例外的和大家一起穿草鞋、挑粪、种田、种菜、养鱼,他请唐家洼一位出色的庄稼人唐老头教大家耕种的方法,他自己也做了唐老头的学生。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我们的老师。那时候,大家都自己扫地、抹桌、烧饭……所有生活上的事不用听差、伙夫,陶先生也亲与其事。有一次轮到他烧饭,他在烧火,就研究烧火的科学道理,如何节省柴草,如何使火功恰到好处,不致把饭菜烧坏。他写了一首诗,讽刺不会烧饭的人道:
“书呆子烧饭,
一锅烧四样,
生、焦、硬、烂。”
有些所谓学者教授,批评他是许行主义者,有的说他是苦行僧。只有他和他的同志知道,他们是在干一件大事,就是发下宏愿,要改造中国教育,使消费的教育一变而为生利的教育,使亡国的教育一变而为救国的教育。用陶先生的话来说,“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国,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新生命”。
(五)向农民学习
他和他的同志,不仅下了决心要替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为他们一心一德创造幸福,不避艰苦的在各方面苦心锻炼自己,而且为了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痛苦,以便和他们共同奋斗,一起创造新的社会,很虚心的向群众学习。除掉请农民来校传授经验,共同举行娱乐会,平时互相亲密的交友之外,当时,又提出:“会朋友去”这一个活动,不论师生都要到附近村庄上去帮助村民解决困难,而且每一个人都要找一两位最要好的农民做亲密的朋友,便于更进一步了解他,接近他,更好的和农民打成一片。他也是这个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平时,这种活动每星期只有一次,花一整天或一个下午,到了夜晚师生团团坐起来,围着灯,像家庭似的漫谈各人的种种活动情况和总结心得。陶先生经常出席这个会议,报告他的心得,提出许多建议。他有好几个亲密农友,以后找他的人多起来了,女人、老头、青年小伙子,不断的来找他解决疑难问题,他总是很耐心的用心听乡下佬唠唠絮絮的一些琐碎小事,而且眯着眼睛笑嘻嘻的给他们满足的回答。他和农民真是老朋友,替他们办事总是那么认真和热情奔驰。附近几十里的农友都认识他,老远就互相打招呼。
二十年来,我始终看到他是一贯对人民低头甘心为牛不以为苦,而以为乐,不以群众为肮脏无知,而是诚心诚意做他们的忠实朋友,虚心向他们学习的。
他对人民舍得花钱,而自奉非常菲薄,也不以为苦,反以潇洒出之,例如有一次,江宁师范请他去演讲,他天不亮起来,徒步而去,走到镇上饥肠辘辘,便买了油条在街上一面走一面吃,该校徐校长特为派了学生到镇头去迎接,久候不至。迎接的人以为陶先生一定举止阔绰,并不注意路上碰到身穿学生装,一边走一边啃油条的人,回校一看,坐在会客室里的正是方才啃油条的人。他左右的师生也都艰苦朴素,除一小部分外,二十多年来也都坚持不移,他常说:“手中一文钱,百姓一身汗,将钱来比汗,花钱容易,流汗难。”所有这一些,后面我还要提到。
[1]选自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