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知识框架(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经典例题

单项选择题:人类要谦虚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而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字原本多大就写多大。现在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小些,再小些,把“人”写在原来应有的位置上。从以上文字可知( )。

A。面对现实,人类太自大

B。面对历史,人类太自大

C。面对大自然,人类太自大

D。面对同类,人人都很自大

【答案】C

【解析】由文中“……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可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过于自大。

例如:

华盛顿国立气象研究所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问题:气象研究所的墙上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联系生活背景知识,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并非只适合气象工作,它告诉人们要时刻警惕错误的发生。因此,这句话的目的是督促员工杜绝工作中的任何差错。

(3)把握标点提示。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有些标点本身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能够指引我们在文段中找到词语或句子的准确含义。冒号、破折号在句中一般起注释作用,其后是解释说明的内容。因此,若在所考查的词句后面出现了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要加以重视。

例如: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他们对词汇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问题:这段话的“基本要求”指的是什么?

分析文段可知,“基本要求”一词位于文段的中部,后有冒号。根据冒号的特性可知其后便是对“基本要求”的具体解释,精简可得,“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规范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2。修辞提示法

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有些句子会运用修辞手法,这时在理解词句含义时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对解题助益良多。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喻象反双借与对”,即比喻、象征、反语、双关、借代与对比。

为了方便记忆与理解,修辞提示法的使用规则总结为:

词句理解六辞格,喻象反双借与对。比喻关键找本体,象征则要看对象。如果理解反语意,褒贬互换要记牢。双关你要想一想,到底它双的是啥?借代种类有很多,抽象意义最常考。对比要比比变化,还可已知推未知。

例如:

社会上的各种传言和议论,有的是无中生有,有的是空穴来风,我们要善于思索和分辨。

问题:这里的“空穴来风”指的是什么?

分析文段可知,“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可见两者是矛盾对立的,而“无中生有”的意思很好理解,即把没有的说成有,凭空捏造,毫无缘由。所以“空穴来风”是指有洞穴就有风进来,比喻事情不是完全没有缘由的。

3。层次划分法

层次划分法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句子结构入手分析,要抓句子主干,即主谓宾。二是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例如:

最初的人类,为了寻找足够的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漂泊到一个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问题:文中的“过渡阶段”指的是什么?

分析文段可知,“过渡阶段”所在原句为“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删掉用作修饰的词语,剩下的主干为“居住方式视作过渡阶段”。所以“过渡阶段”指的是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

经典例题

单项选择题: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B。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C。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D。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答案】B

【解析】文段指出作家的创作应更加注重“读者定位”,根据读者年龄、写作内容等的不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作,创作定位愈加精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