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框架(第3页)
(一)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或国民,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经典例题
单项选择题: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 )。
A。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B。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
C。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D。促进心理成熟化
【答案】A
【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二)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正处于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任何有助于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学生中学毕业时,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年龄上看,都已经是一个成人,是一个能够独立面对社会、介入周围世界的主体了。
3。造就平等的公民
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而中小学教育又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基础教育有必要根据现行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确定自己的现实目标。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
基础教育结束之时就是个体人生发生转折之时,此时,个体要独立地面对选择,这种选择既能显示基础教育结束后个体是否趋向成熟,也能表明基础教育在这方面是否成功。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渗透进了生活领域,也渗透进了娱乐领域。生存的科技含量增加,使得学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人们不再仅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能顺利驾驭新情况了。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我国已经开始向法制社会迈进,这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对中小学生来说,法制意识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使守法、用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现代技术的根源是科学,而科学的本质是对真理的追求,对事实的尊重。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尤其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正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历史继承性,也就无从提出,无从发展。因此,无论从科学的视角还是现实的视角来考察,素质教育都与全面发展教育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我国在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的情况。要纠正这些偏差和倾向,就要求教育目的发挥它应有的定向、评价和调控功能。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教育实践对教育目的的背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的一个结果,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