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写作技巧指导(第4页)
卢梭并没有因为**自己曾有过的卑污而留下骂名;鲁迅先生严格解剖自己,严格解剖我们的民族,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也并没有因此而为人民所怨恨;巴金老人并没有因为揭露自己的丑陋而被人唾弃。
作者的这些事例突出了自我反省的意义,很好地证明了论点。
举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所举事例有时代性、新颖性。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就是用人们已知的道理(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鲁迅曾这样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爱迪生也说过这样的话:“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伟大人物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更应如此。这里提到的“重要的是坚强的气概、百倍的勇气”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要笑对人生”这个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
在使用道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用的内容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
(2)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
(3)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对比论证
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对比论证用得也很普遍。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为了立起“拿来主义”,鲁迅先生把“拿来主义”和“送出主义”加以对比,在对“送出主义”弊端的描述中凸显了“拿来主义”的迫切性,在对反面事物的讽刺中表明了对正确事物应有的态度,从而阐明了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该有的正确方法:在批判中继承,在甄别中借鉴,纠正了方法上的错误。
经典例题
2013年写作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还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说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三、说明文写作技巧
(一)明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学知识,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懂。这就要求说明的语言应通俗易懂。而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以情动人,让人感动,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以理服人,让人信服。
(二)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事物的特征即事物本身的独特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是个体与类之间的差异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事物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
1。事物说明文
事物往往有各方面的特征,介绍事物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必须把握说明文的中心。
例如,蜘蛛最突出的特点是自身能分泌一种黏液,结成丝,并用它来捕食昆虫,这一点也是蜘蛛与其他小动物最为不同的一点。要说明蜘蛛,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否则,就很难说得明白。
要做到围绕特征来说明事物,就得认真仔细地观察研究事物,找到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对事物本身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2。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也是如此。
例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首先向人们介绍了死海与其他湖泊的不同之处在于:死海中生物不能存活,死海的海水淹不死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探根究底,找出原因,来解释这些现象。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由现象到本质地介绍事物。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写作者必须在写作前对被说明的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熟悉被说明的事物,认识并掌握被说明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才能做到这一点。
(三)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解说。整篇文章也要讲顺序,如全文布局的顺序、说明主体的顺序、段落内部的顺序等。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而定,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例如,《核舟记》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先介绍核舟的中间部分的船舱,接着介绍船头的三个人形貌、神态、动作,然后介绍船尾的布局及两位舟子的神态动作,最后还介绍了船顶的题刻。主次分明,顺序清晰,使读者对核舟有了一个形象的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