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第2页)
赵说:“我们四人都没有作案。”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个说真话,则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
A。张说真话,作案的是李
B。王说真话,作案的是王
C。李说真话,作案的是张
D。李说真话,作案的是赵
【答案】A
【解析】四个人中只有一个说真话。由题干可知:张、李二人的回答存在矛盾,并且一真一假,那其他两人的回答皆为假的时候,结论才能成立。王说假话,张、王、赵都没有作案,只有李作案。赵说假话,则四人中有人作案。由上可知,只有李作案,张说真话才能成立。
(三)运用矛盾律要注意的问题
遵循矛盾律要求不能自相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世界上存在着矛盾。矛盾在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这种矛盾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形式逻辑中所说的“自相矛盾”的情况。
三、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含义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对于这样的两个判断,如果同时加以否定,就会出现两不可的错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在是非之间,不能都不肯定,不能两不可,不能含糊其辞,犹豫不定,不置可否”。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例如,“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这是对文章观点的两个判断,其中必有一真,且必有一假。
(二)教育活动中遵守思维的排中律
排中律是人们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不可能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排中律的基本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中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思维方式,防止“两不可”和“不置可否”错误的发生。
(三)教育活动中遵守排中律应注意的问题
排中律强调,在重要的问题上是非分明,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简单地化为“是”与“否”,因而在运用排中律时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视为是非问题。
四、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含义
充足理由律是指,“在思维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有充足理由。如果没有充足理由,那就是没有论证性”。
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如B,则A”真。
例如,“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因为它的每个角都是60度。”等边三角形的成立是建立在每个角都是60度基础上的。
(二)教育活动中遵守思维的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论证的规律,而论证都运用推理。一般来说,充足理由律遵循三项原则:
第一,对于所要论证的论题必须要有论据,即“持之有故”,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之为“无理由”。
第二,用来论证的论据要真实,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之为“理由虚假”。
第三,用来论证的论据能够推出结论,违反这一要求的错误,称为“推不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充足理由律,保证课堂教学上有理有据,教育学生上严谨可信,具有说服力。
(三)运用充足理由律应注意的问题
充足理由律具有局限性,对运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运用充足理由律要建立在自身坚实的学科基础上,注意运用正确的学科知识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