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言表达与运用(第1页)
第三节语言表达与运用
一、语言表达的要求★
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帖,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在写作中应重点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准确、鲜明、生动”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又是语言表达的效果。
(一)准确
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经典的古诗炼字就是范例。语言准确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特定的情境
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如果在日间,与李凝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门很符合情境。
2。符合事理及对象
语言表达时要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在谦辞敬语方面,应注意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则用来称呼自己。
3。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已。口语、书面语的转化,复述或转述重点的转化,需要注意转述时间、地点、对象等具体情况。
4。准确表达范围、程度及心理
能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例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字用得准确,写出了诗人越走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发生变故的超乎想象的惶恐心理。
此外,还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语序的顺畅、句子的完整等语法规范。
(二)鲜明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语言鲜明的要求如下:
1。精确选用词语
(1)在选用词语方面,尤其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选用,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态度。
(2)还要注意感情色彩词语的选用。在表达时,自己不同的态度与感情,可以通过选择词义的褒贬来实现。感情色彩鲜明的褒贬义词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也可以具有强烈的效果。
2。恰当选用句式
(1)要注意句式的变换,一定的句式表达一定的感情。如可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
(2)注意整句与散句的使用。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恰当地使用反问、排比、对偶,也能增强语言的鲜明感。
(三)生动
生动的表达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使表达具体、形象、可感、有感染力。生动,往往是以准确、鲜明为前提的。要使语言生动,需做到以下几点:
1。恰当选用词语
使用表现力强的词语,使用的词语具有生动传神的表现力,把词语用活;使用色彩浓重的词语,主要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的语体色彩。
2。恰当选用句式
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常用句式、长句短句、排句偶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穿插交错,注意语句的整散、错综变化、语气、倒装等。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