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素养(第3页)
(3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31)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32)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33)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34)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鳝、黄慎、金农、高翔、李方膺、罗聘。
(35)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6)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乐《沙家浜》。
(37)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为前四史。
五、古代教育
1。古代学校
(1)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2)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3)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
(4)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5)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2。古代科举考试
(1)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会试录取的贡士,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为传胪(清朝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及第:科举考试中选称为及弟,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6)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六、古代官职
1。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从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1)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2)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称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2。官职任免升降★
表3-5古代官职任免称谓
七、古代地理★
①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②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③河:黄河;江:长江。
④山东:崤山以东。
⑤江南:长江以南。
⑥江左:长江以东。
⑦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⑧河南、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