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框架(第1页)
知识框架
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节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理解
一、阅读中对词语及其表达的重要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阅读中“重要概念”是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
文中的“重要概念”一般包括: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例如:
回望昨日的感伤(节选)
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问题:该段中“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分析文段可知,作者认为的“体无完肤”,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失去祖国、失去欧洲,一路流亡的沧桑之感,“体无完肤”是心灵对这种伤感和悲伤的体悟。所以,联系上下文可知,“体无完肤”指的是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二、阅读中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所谓“重要句子”,指的是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重要句子”一般包括: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性作用的语句;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例如:
阳台上的遗憾(节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问题: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分析文段可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一句位于文段的最后,是对前文的总结,所以答案应在前文中找。文中写南方建筑很见等级,三纲五常之感油然而生,免不了体验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所以该句的意思应理解为:即使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三、技巧点拨
(一)作答流程
1。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文段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比如文章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特别要关注后面的题目,从题目的要求中揣度文章的大概主旨。明确作者的出题意图后,再整体把握材料,就可以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2。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材料,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可以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阅读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样,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尊重原文,摘取信息
词句理解型题目的答案通常就在原文中,不需要凭空想象。离开了原材料,会出现答不准、答不全的情况。在原文中找答案是准确解答题目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可以从文中概括提炼的。同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4。先拟草稿,再写全写顺
作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文通字顺。根据阅卷规则,多写一般不扣分,在不限定字数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同时要保证字迹清晰、条理清楚。阅读理解题与作文一样,十分注重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为了确保答题质量、提高得分率,作答时应该先拟草稿再写全写顺。
(二)答题技巧
1。语境分析法★
(1)联系上下文。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所考查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常常是其本身含义的引申,或是临时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含义。这时必须将词语或句子放至整个文段中,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例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不可以。联系上下文可知,“绿”在文中是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2)联想文段背景。每一个文段都有自己的写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判断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由事及义的联想”。“事”是与词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了解这些事实有助于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