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关于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的辩论(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感谢对方辩友的提醒,我们也确实认为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例如小学生对枯燥、干瘪的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也缺乏兴趣与敏感。所以我们我们认为口语交际的规范可以采用明晰式的教学,更应该采用潜藏式的教学。口语交际对规范的处理是教师心中有规范,口中无规范术语。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指导的重点,不是讲授大量系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而是在学生饶有兴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在学生最需要时,相机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知识,点拨语言表达。在这里,我们认为规范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创设高于生活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语言。这也是我们强调规范语言的出发点和基本落脚点!

下面我们以《现代小学语文》三册《奇怪的花生》为例,谈谈“情境规范”。(故事大意是:小花鸡种了落花生,迟迟没有收获。朋友们都给它送来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它无物可回报。在它非常伤心时,刺猬公公告诉它落花生的果实在地底下。)教材原有的情境是:1。小花鸡收到哪些朋友的礼物?2。可以这样说:小花鸡收到()种的()。3。()给小花鸡送来了()。教材修改后是:(1)你能说说为什么叫“落花生”吗?(2)不变。(原提示)(3)我们来演演这个故事好吗?角色:小花鸡、小山羊、刺猬公公、小猴、小白兔。

剧本:编编小花鸡种落花生的过程。(听完故事后,想想小花鸡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导演:这么多角色,它们说了什么话?是怎么说的?(导演得好好想想!)观众:评一评哪一位演员演得最好?授予“最佳演员”。

在这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教材编者强烈的情境规范意图!

正方四辩:

我们以为对方辩友所说的“情境规范”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更加倾向培养倾听。倾听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式倾听、批判式倾听、情感移入式倾听和享乐式倾听。批判式倾听,可以培养学生寻求说话者的动机和质疑的观点和内容;而情感移入式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最为实用,它常常是以帮助妥善处理说话者情感和面对的问题为目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两种倾听能力,还需要我们老师强调“规范语言”干吗?

主席的话:

尼采说,哲学并不是固定的,只有从不同角度来看哲学。今天的辩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但自由辩论的过程却让我们对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有了新的深入的思考。接下来,请正反双方四辩作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正方)

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我想重述我方的观点: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没有必要强调规范语言。归结如下:

1。口语交际的特点告诉我们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我方认为,口语交际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可变性,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强调规范语言,而应把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意见的交换等置于口语交际教学的首位。课标中也提到其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另外,口语交际具有情境性、简约性、即时性等特点,则更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说,尽兴地讲,尽情地交流,如果强调语言规范,势必会使口语交际沦落为“戴着镣铐的舞蹈”,后果不言而喻。

2。学生实际的需要与能力提高过程告诉我们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的第一需要是能在第一时间将话完整地说完,实现自己表达的欲望,并受到教师的激励。如达成,势必能增强自信心,逐渐“敢说”,随之会产生如何将话说好的第二需要。如果一味地强调规范语言,最后留给学生的不是说完话的愉悦和继续说的勇气,只会是“我怎么连一句话也说不完整”的自责,最后产生说话的恐惧。古人尚且明白“掣肘”的危害、“缘木求鱼”的荒唐,更何况是我们可爱的对方辩友呢!

另外,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过程使我们意识到无须强调规范语言。在学生的智能结构中,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是生态系统,它能自动吸纳、排斥、纠正。相反,教师过分强调规范语言恰恰是破坏了生态平衡。

3。汉语的自身特点与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告诉我们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从汉语的自身特点与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出发,我们意识到在课堂中,无须特意强调规范语言。西方语言注重语法,而汉语更注重语感。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更需要技术指导,而汉语交际中更注重对语言的内心感悟,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应从“技术指导”的位置上走下来。同时,口语交际课要抓核心的东西——表达习惯、表达态度的培养,而非表达技能的训练。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没有必要强调规范语言。

总结陈词(反方)

尊敬的主席,各位老师,十分遗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辩论,对方辩友还是“执迷不悟”,并且还振振有词地总结了三条理由。为了让对方辩友“悬崖勒马”,我方也总结出三条理由,归结如下:

第一,口语交际的课程地位使我们不得不强调规范语言。

口语交际课已提升为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课型。这就是说我们的口语教学不是简单的说话,应该“源于说话,高于说话”,就像我们不能说看张报纸就是阅读教学一样。于是,我们不得不追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意义。应该让学生的表达变杂乱为有序,变错误为正确,变模糊为明确。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说而不强调规范语言,则会使学生的口语水平处于原地踏步状态,那样就失去了口语交际课的意义。

第二,学生口语交际的发展需要使我们不得不强调规范语言。

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海阔天空的说,而是有的放矢地练。这就不可能缺少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强调规范语言。我们不能狭隘地将规范语言理解成对学生口语交际的限制与破坏,而应该辩证看待教师的指导,充分认识到教师口头的随机引导和创设高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规范语言的重要性。任何艺术、能力的提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甚至是枯燥的规范阶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师。”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人之辩”“三寸之舌”尽管是一种综合性素质,但绝非可以在不强调规范语言的口语交际中培养的。

第三,口语交际课的最终指向使我们不得不强调规范语言。

口语交际课的最终指向是正规的语言交往,肯定需要语言规范。而其中的日常会话、家常口语体,学生无须经过课堂的磨炼就能交往,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主要是教给学生正式交往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说的话是连贯的、通顺的、文明的、文雅的、具有感染力的。正如哈佛大学校长伊特勒所说的:在造就一个“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这就必须强调语言规范。

主席的话:

不管口语交际要不要强调规范语言,虽然我们现在也没有得到固定的答案,但辩论重在过程,在辩论中,我们感受到辩手们的智慧碰撞,**燃烧。

专家点评:王天蓉(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几个年轻人,组建了一个民间语文研究组织,随机地举行一些研究活动,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

但真要我说说对此种民间形态的看法,我顿觉语塞。但从今天的辩论赛中,我们不难体验到一种幸福。由此我们还可以想象这些朋友聚在一起的情形,彻夜交谈,**碰撞,思绪激**……

物总以类聚,志同道合喜欢聚集在一起,这是一种天然的规律。我无意将此概括为一种普遍的高尚行为,诸如对语文教学的**也罢,对教育工作的赤诚也罢,我习惯将此形态概括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群**思想者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职业范围。

在自己的工作中我观察到,研究往往分为计划中研究与天然的研究。我最近似乎更看重天然的研究,因为它远离了很多工业时代的疾病,浮躁、功利与模式化倾向。

所以,我一直偏爱草地上被人无意踩出的小径,因为那里充满着无穷的原始魅力,一种无序中的有序,我喜爱这种生态环境的纯净空气。希望你们,希望各位年轻的老师,以此幸福地沉浸一生。

而且,对于研究本身来说,那些在草地上无意踩出的小径,往往比那些科学计划的水泥路更符合人的需要。

衷心祝福你们,思想的天使们,永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