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主线策略细节我的月光曲打磨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主线·策略·细节——我的《月光曲》打磨记

整整一个多月,我像着魔了一般,在体会,在揣摩,在思考: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望了望身旁兄妹俩的一刹那,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10月22日上午九点十分,我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太原赛区第一会场的讲台上,结束了《月光曲》一课的教学。在课临近结束时,在《月光曲》尾声激扬的曲调走向最强音时,我似乎找到了我苦苦寻觅的答案,我沉浸在令人感到非常幸福又让人觉得疲倦至极的高峰体验中:

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另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我感觉他们入情入境了,将心比心了,他们正用心经历着一次走近音乐家大师的精神之旅。课后,听课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对我的课作了评价,以下是摘录于网上教学论坛的一段评论。说句实话,作为上课老师,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接受、享受着别人适度的称赞。似乎只有接受了,才对得起自己一个多月来不懈的努力;似乎只有接受了,才对得起校长和全校老师的殷殷嘱托;似乎只有接受了,才无愧于众多专家凝结而成的群体智慧。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月光曲》,整个课堂流畅完美,充满睿智,有内涵。老师提问简洁,指向性强,一个“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问题引领着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反复地走了好几次来回,走进去,走出来,读进去,读出来。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认识在不断地加深,情感在不断地增进。整堂课由听写词语开始,并选用所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再到进入问题,自由感悟,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老师能带着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心动,一起思考感悟,一起心潮澎湃,这是一种内功,也是一种境界。

几天之后,我终于从“聚焦结果”的成功喜悦中冷静下来。课后思课,想得更多的是磨课的过程,磨课的过程“不堪回首”,但启示却非常多……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曲”,把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作“调”的话,那么曲调未成之前,老师不妨先育情、孕情。情出何处?情出文本。方智范教授说:“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知音”一词源自我国古代传说《伯牙绝弦》。同样,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就要先接受文本,用心去体会文本。用心去体会文本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走进文本:我是“作者”,以作者的视角领会文本的原初意义;我是“编者”,以编者的姿态琢磨文本的教材意义;我是“学者”,假想入境体会孩子的读解心态;我是“教者”,全面专业而富有个性化地把握整体。不过除此以外,我也自有我一“套”走进文本的方式,我用这一“套”方式曾经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夜的工作》《麋鹿》《母爱》等课文,并且最终孕育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我的这一套方式是把师生两种角色合二为一,通过“了解、神入、领悟、内省、审美”走进文本。

了解:我所说的“了解”是指体会文本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月光曲》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教”“学”这个传说,我和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课文的“了解”。

神入:我所说的“神入”是指通过语言深度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茅屋内,盲姑娘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轻轻的感叹中,有与贝多芬音乐会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对贝多芬音乐会的无限向往。贝多芬一曲弹完,盲姑娘又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仅仅是听了一首曲子,盲姑娘为什么如此激动?她难以置信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了她贫寒的家亲自为她演奏;她欣喜若狂啊!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恍若梦中啊,她欣赏到了至纯至真至美的音乐。“教”“学”这篇课文,有许多细节值得我和孩子去“神入”。

领悟:我所说的“领悟”是指说明、解说、从而阐明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某种意义,弦外之音。明明是内心强烈的渴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盲姑娘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随便说说”里有什么?有理解,有体谅,有后悔,有不安,有不易让人察觉的辛酸,有动人的手足深情……在课文中,有许多这样的“言外之意”等待我和学生去“领悟”。

内省:我所说的“内省”是指在语言文字中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贝多芬在音乐中究竟在表达什么?生活坎坷的贝多芬在音乐中倾诉着什么?意志坚强的贝多芬通过音乐要告诉别人什么?兄妹俩从这一首曲子中听出了什么?我们每一个读者又从中读到了什么?“内省”能升华读者对文本的认识与情感。

审美:我所说的“审美”是指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与表现风格,美的意蕴、意象。《月光曲》是我国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翻译的。从高中时代起,我就特别迷恋丰子恺先生的文字,一本《缘缘堂随笔》不知翻了多少遍,他的文字简洁清新,寥寥数语中蕴涵深情,如同他的漫画。民间传说本身转化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月光曲》这个传说在代代相传中融入了太多美好的因素,人、景、曲,都美得令人陶醉。总之《月光曲》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我希望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二、“弦弦掩抑声声思”

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我通过“了解、神入、领悟、内省、审美”用心走进文本之后,文本的教学意蕴会一下子丰厚起来,我想,这种“丰厚”是一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语文课产生的必要前提。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教学读解,我写了满满一个笔记本。然而这时,问题也来了,这些文本的读解依附在怎样的一条教学主线上?如果找不到这条提纲挈领的教学主线,整堂课的教学将思路不明,将显得零散甚至凌乱,教学内容将会显得庞杂,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耗费在教师不停的问题转换和环节切换中。这条教学主线在哪里呢?

一试(思)定“主线”

说出来难为情,我的第一稿教学设计直到9月7日第一次试教前一天才“出炉”,之前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苦苦寻找“教学主线”。“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乎是9月3日,我依旧漫无目的地第N次翻阅着傅雷先生翻译的《贝多芬传》,说是漫无目的,其实却是保持着高度警觉捕捉每一个能促发我灵感的细节。突然,我发现了贝多芬说的一句原话: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使我欣喜若狂,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因为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啊。传说中的人、景、事触动、感动了贝多芬,让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啊。虽然《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录的只是贝多芬的所见所闻,贝多芬的所思所想不见一字。但是我心里进一步确定,恰恰是这不见一字的空白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这一条教学主线可以使教路和文路和谐统一起来。

我连夜写好了教学简案,我把《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发展暗线转化成教学的主线、明线,整一堂课师生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主线分明,才能大气开放;一点突破,才能层层递进。

《月光曲》第一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引出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1。师生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谱写”这两个重点词的同时,自然介绍贝多芬其人。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3。教师引出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些什么?

二、分层解决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第一层:贝多芬在与穷兄妹俩的接触中,想了什么?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思考,自己在一个较充裕的时间内还原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然后师生民主交流,教师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且尊重学生的初步感知,诸如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感动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为寻找到知音而高兴等。

第二层: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回忆起兄妹俩,想了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