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于成长(第1页)
第三章关于成长
(引言)
成长是什么?成长不仅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积累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慢慢地得到答案。
成长,必然要经历苦旅,任何艰苦与困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当我们把经历过的各种“难”变成一条条岁月的纹理时,你便可微笑着继续前行。
阳光是如此的明亮,我依旧是那么的执着!我们永远都不能辜负自己的心。
校长也要有工匠精神
踌躇满志上路,但现实并不轻松。
岸,在哪里呢?
记得慎独教育实施了一年之后,我给自己当时的状况总结了两个字:孤独。
很多时候,我常常会有一种在人海中形单影只的感觉,不仅仅是孤单,更多的是孤独。
慎独教育的提出,在全国是首创,没有有可参考的资料,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借鉴的模板。
面对老师们的不理解,家长们的不接受,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声,以及兄弟学校不断创新的办学之举……这一切,对于当时刚刚做校长的我来讲,真的是“压力山大”。
茫然、困惑甚至无助,那时候的我常常会为“要不要做,还要不要做”这样的问题而纠结。
但是,脚下的这条路,不仅仅是一种压力,它更意味着一种责任,一位年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
所以,又怎能不走,不前行呢?
更何况,这条路上还有太多的梦想没有实现。
十年行走,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当我们逐步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校长也是要有“工匠精神”的。
什么是“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就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一份责任、一种态度、一种执着,当然,还有一份坚守。
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欲速则不达”,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急于求成,一定会根基不稳,风过无痕。
教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它。美国教育家杜威讲“教育即生长”,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农业”,那么生长必是要经过四季的,不仅仅需要播种、施肥、除草,更需要等待。
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事事“求快”的时代。新闻要上“头条”,邮寄要“快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出门要“打的乘机”……这似乎就是一个个客观且真实的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写照,人们也总是被一种求快的心理裹挟着前行。但是,所谓“路需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人生很长,特别是作为校长,在当下快速变化的节奏中,我们不仅仅需要目标、规划、行动力,更需要克服心浮气躁,拥有安静的耐心。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不断攀越,走向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这也是校长应该具有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我至今信奉它们,并且用它们来约束、要求自己。
所以,我一直都非常欣赏那种当理想和现实激烈碰撞的时候仍然坚守理想的校长。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当下的教育圈很是热闹,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各地各校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心动不已。我们做校长的一不留神就会迷失其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不假思辨,以拿来主义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组装”起来为我所用,至于是不是适用、管用,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也这样讲:“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所以,校长要坚守“初心”,坚持“走心”,坚定“恒心”。就像人们都熟知的“大国工匠”毛腊生——给导弹制造衣服的人,据说在现实生活中,他“很无趣”,连个爱好都没有,甚至有时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沙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作淡定,将“无趣”当作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其实,成长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