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天的故事(第2页)
也正是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如此周密细致,新学期,我们顺利开学。
记得去视察、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都很感慨地对我们说,虽说是借地方上课,但从学校的卫生以及班级布置到学校整体文化氛围都没有看出我们只是临时借用的味道。
其实,这么多年来,团结四小从“薄弱校”成长为“热点校”一直坚持的就是脚踏实地、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
一边忙于电大这边的教育教学,一边忙于校舍翻建。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讲,学校新建校舍的布局,班级和活动室的设计,真的是令我煞费苦心。记得有一次正吃着午饭,突然间想起有一间小会议室的结构需要重新设计,因为在赶工期,便扔下碗筷赶紧跑去学校。后经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多次协调,才按照学校的需要对小会议室的结构进行了更改,我也一度被他们标上“较真儿”的标识。
那个时候,我常常会坐在学校对面的马路边上,看着新校舍一层一层地“长高”,对它的未来充满着无数美好的憧憬。
后来我常常开玩笑讲,校长也要学着跨行、跨界,除了教育教学,工程实施、园林建设,啥都得“拎得起”。当然,也正是由于经历了这样“高难度动作”的锻炼,我才有所成长、提高。
2010年秋,一座崭新的综合教学大楼拔地而起,香书苑、养心堂、自动录播室、微机室、国防厅、科技操作室、科技展厅、合唱室、书画室、舞蹈室、体能训练室等活动室也相继建成,团结四小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也是为学校建校五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大礼。
我们把那一年发生的一切称为“50印象”。
现在回忆“50印象”,那段岁月里我们的确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忙碌中创造出很多快乐。
文化的力量
记得9月20日开学第一天,教育局郝云山局长就冒雨来到学校关心学校开学情况。因为工期短,当时只有综合教学大楼完成了初交工,能基本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而校园硬化、操场等还都在围挡建设当中。
局长视察之后,在大会小会上给予我们特别表扬。
因为从3月1日施工到9月20日开学,只有短短的六个多月的时间,随着校舍施工的结束,我们不仅做到了窗明几净,更重要的是以慎独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得以形成,并且是有底蕴、有品质、有特色。
其中包含了学校教师、领导班子的辛勤努力。假期当中,我们无数次地召开全体教师会、班子会,梳理总结几年来实施慎独教育的经验与做法,挖掘提炼慎独教育的精神内涵。每次接待领导和兄弟学校教师参观校园文化获得好评的时候,我们都感到无比自豪,付出苦累也深感值得。
不过也有一些观摩的同志在交流中谈道:“你们有这么多活动室真好,可以做很多的展示,我们有一些工作苦于条件所限是无法得以呈现的。”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又该如何摆正学校物质条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我不否认硬件条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但我认为为了优化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方式首先必须拥有先进的理念以及富有文化内涵的思想。
对团结四小而言,我们的慎独文化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布置、氛围的创设上,以慎独的精髓统率师生员工的思想,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激发师生员工的热情,培养师生员工的自律、自省、自强意识和能力,“让自律成为品质,让自省成为习惯,让自强成为追求”,这才是我们团结四小慎独文化的核心。
学校教师在参加一次合唱比赛后给我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校长,我们的比赛结束了,很奇怪,居然没有感觉到轻松,更多的是反思和压力。纵观全场比赛,包头市的总体水平都在提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的优势和不足,多学多练多借鉴,我会加油的!”
全区越野赛,2010年,我校获得第十七名;2011年,我校获得第十名;2013年我校拿了第四名。作为校长,我知道其中饱含着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比如,老师们一大早就给参赛的孩子们熬好了热乎乎的豆浆;家长们不支持,老师们又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等等。
还记得2013年第一学期开学初,一位数学老师意外骨折,学校一时找不到教师代课,教六年级毕业班数学兼任班主任的刘建萍老师对我说:“校长,把课给我吧。”这位老教师当时已有52岁。虽然仅仅是七个字,但传递给我的却是温暖、感动,还有一种正能量。
在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老师们更是表现出极高的创建热情,班组建设的理念、目标、公约,特别是老师自己出资设计办公室里的休闲区、生活区,等等,都体现了学校教师积极主动的团队精神。徐艳峰老师在她的幸福感言中这样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简约但不简单,平凡但不平庸。”青年教师石瑛说:“我们好吃但不懒做,简朴却不抠门,美丽而不妖艳,努力但不张扬,我们爱工作更爱生活。”
……
所有这些,我想,不是校长要求的,也不是制度规定的,这应该是我们慎独文化自主、自强的思想精髓内化为教师行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而治”是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又体现在对人、财、物的优化整合上。
慎独教育,从出发点“让学生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到文化价值最终体现为受教者与施教者的共同成长,这个过程就是文化于有形和无形的过程。
这就如洋葱一样,最外面的一层,即视觉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是物质文化,逐层剥开,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剥到最里面的那层就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精神文化了。我想,这个从看得见到看不见的过程,就是文化真正形成的过程。
所以说,文化的力量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团结四小发展的这些年当中,适合我们这个团队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工作上自主、精神上自强”,这“五自”无疑已成为学校大部分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追求。
“让自律成为品质,让自省成为习惯,让自强成为追求”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不仅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是我们前进中力量的源泉。
虽然这些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获得“全国德育示范学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自治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包头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但是我们认为,在团结四小,教师所拥有的团队幸福感、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还有孩子们从点滴中感受到的成长的那份快乐与满满的信心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就像我校教师在课例研究之后写的一段感悟:“行走在教育的花园小径,保持一份质朴的热情和本真的执着,也许就会忘了行走的疲倦和一路的泥泞。这样,不管是山重水复还是曲径通幽,不管是落英缤纷还是春色嫣然,我们都会保持一份从容和美丽。”
导师来了
2011年,导师陈锁明院长在我们的期盼中来到了学校,与陈锁明导师一同来学校做指导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志勇,中国教育报社主编徐启建,记者张以瑾。为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对我们的慎独教育把脉诊断,我们以“慎独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为主题,以访谈的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慎独教育的大讨论。
这距导师第一次来学校已有四年的时间。
记得导师参加完我们的活动后,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陈老师说,他很欣慰,首先,四年来团结四小变化非常之大,不仅校园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其次,慎独教育的实施能够“全员动起来”,而不是校长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忙乎”。特别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慎独教育的的确确在孩子和老师们的成长和发展中所发挥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学校整体的发展。
陈老师是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从教育是什么的角度,肯定了学校开展慎独教育的成果。陈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力量。